English

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中国经济改革

2005-03-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肖连兵 我有话说

3月7日是温家宝总理向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面工作的第二天,也是财政部与世界银行一起召开“科学发展观对话会”的日子。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从作主题发言的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到主持会议的财政部国际司司长朱光耀,以及参与对话的60多位财政部官员,都用英文与世界银行的

专家们进行交流。

世界银行将为中国“十一五”规划献计献策

在会上,李勇副部长表示,中国重视世界银行在中国长期发展战略问题上提出的政策建议,欢迎世界银行为中国“十一五”规划献计献策。

在过去20年里,中国与世界银行在项目贷款与经济调研两个领域都进行了很好的合作。截至2004年底,世界银行已经在中国实施了257个项目,这些项目有力推动了中国的制度创新和观念更新。以竞争性招标为例,1984年世界银行首次将竞争性招标采购方式引入中国,此后从1998年财政部开始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至2004年,政府采购规模从最初的每年31亿元增长到2000亿元。以平均节约成本10% 12%测算,通过实施这一制度,节约资金约25亿美元。在知识合作方面,世界银行的“综合发展框架”与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许多共性,比如双方都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平衡关系。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将更加重视与世界银行的知识合作。

财政改革是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的新领域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先生坐在李勇副部长一旁,他对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的新领域十分关心。

对此,李勇副部长介绍说,中国今后各项财政改革都应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着眼于“三个促进”:首先,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税收制度改革。具体措施包括推进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理调整税率以及建立健全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其次,是促进“五个统筹”。公共财政支出要重点支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如“三农”、环境保护以及节能等,重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体制创新,以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是促进财政管理效率的提高。为此,中国将进一步推动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采购、财政支出绩效评估以及公共投资后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以上“三个促进”是财政部门在实施“十一五”规划期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希望中国与世界银行今后能够在上述领域进行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合作。

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的评估和对改革的建议

杜大伟先生赞同李勇副部长的观点,同时代表世界银行发表了意见:“科学发展观是符合中国国情、能够指导今后中国发展的重要思想。世界银行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五个统筹’表示高度赞赏,同时也认识到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迎接挑战。”他特别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问题。他认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多地来自于国内消费的拉动,但目前中国高储蓄率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消费,因为现有的金融体系中保险、养老金等功能还不健全,无法帮助人们有效地抵御养老、疾病等风险。这方面的改革,例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十分关键。另外,金融机构还应该具备在鉴别企业优劣基础上提供融资的功能。在这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如会计准则的完善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出现下降趋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现象与中国经济正处于繁荣期紧密相关,而且还应注意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中国政府计划将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首次全球公开募股,但这两家银行过于庞大,如通过分拆可能更有利于吸引机构投资者。

二是关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今后中国还面临着从农村到城市的大量移民问题,每年大约1000万―1500万人,如何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石油的第二大进口国,今后无疑还会消耗更多能源,这就要求中国更加重视能源的有效利用,重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样住宅相比,在中国北方地区需要消耗2倍的能源用于取暖,这与建筑标准不合理有关;中国汽车行业法规标准落后于欧洲10年,中国汽油价格仅为4美分/升,不到日本的1/2。这类问题与财政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因为征收燃油税、提高水价都是进行收入再分配,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公平发展,但也必然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应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平衡。

三是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他指出,为落实统筹发展的科学观念,世界银行建议中国政府围绕如何促进农民向城市转移来设计相关制度与政策,如土地、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政策。世界银行将继续通过政策咨询与贷款项目两个渠道,以知识合作指导贷款项目,通过项目尝试并检验新的政策与理念,与中国政府一道研究和解决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