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班地铁》剧照 |
《天使爱美丽》剧照 |
近日,为期4个月的法国电影回顾展大型电影展在北京开始。41部法国电影作品,展示了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法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脉络。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法国电影在世界艺坛上的地位如何?纵向看,可以说,没有法国电影,就没有世界电影艺术。首先,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艺术上说,电影的诞生要给法国人记头功;其次,电影诞生以来的百多年间,发生的革新或革命,法国人的作用巨大。横向看,则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法国电影,世界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和艺术水平就要大打折扣。特别是,二十世纪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电影艺术革命“新浪潮运动”,深刻地改变了电影艺术,并直接影响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人走向世界,使中国电影艺术在世界艺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新浪潮运动”及其代表人物的许多作品,如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最后一班地铁》,雅克・德米的《瑟堡的雨伞》等,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人们说起法国电影,首先要谈到的当然是法国的所谓“艺术电影”。这些制作精良、在细节上精雕细刻、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影片,比起好莱坞的大制作来,在宣传声势、票房收入等方面自然是甘拜下风。但艺术上的成就,则使“艺术电影”成为法国电影的标志。
如果说,“艺术电影”过于“经典”、过于曲高和寡的话,那么,法国喜剧电影的大众化和雅俗共赏,则是有目共睹的了。喜剧片是法国电影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中国观众熟悉的法国喜剧电影,大都是动作夸张、对白逗乐、噱头迭出的通俗喜剧。其实,法国喜剧电影中还有一类,是用情节设计、人物刻画来展示幽默、调侃人生或社会,抨击、讽刺假、恶、丑。这类喜剧被称作“文人喜剧”或文雅喜剧。依记者看来,这类喜剧才真正具有法国特色,充分表现了法国人善于寓大于小、举重若轻、高度概括的艺术天赋。一位法国电影导演曾经对记者说,美国电影就是让人轻松,法国电影就是让人思考。法国喜剧电影,则能做到让人在轻松中深沉地思考。这类影片要想成为经典很不容易。每年,能有几部影片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就不错了。目前,正在法国电影院中热映的《一个没有结局的流言》,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文雅喜剧片。影片通过叙述有关一对恋人分手与否的种种流言蜚语,生动地刻画了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各色人等的不同心理状态。遗憾的是,这类影片,在本次法国电影回顾展中,似乎介绍不多。
“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
纪录片也能够充分说明法国电影艺术的水平。本次影展着重介绍的“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的许多作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拾荒者》一片具有极高艺术水准,而且感人至深。2000年6月底,此片在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开幕式上亮相。在全场观众不息的掌声中,阿涅斯・瓦尔达这位年逾古稀的“年轻的老导演”竟然面带羞涩地低头而去,未发一言。记者当时在现场,想到这样一个不善于利用自己的明星身份“造势”的、谦虚甚至有些内向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并且身体力行的人。她的艺术魅力,也许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面对世界文化的商业化现实,法国电影界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如何保持法国电影的特色、免遭“好莱坞化”的问题。2001年拍摄的《天使爱美丽》是法国电影业的骄傲,当年就取得了全球票房超过一亿美元的成绩。在美国则创下了法国电影的商业放映纪录,成为法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影片。要说保护文化多样性,以《天使爱美丽》作为正面例子,说明法国人是如何保护自己文化特色、以“法国特色”胜人一筹的,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但是,要做到保护自己的文化特征,最终还是要靠文化产品;而一个文化产品的成功与否,市场的判决则是最重要的标尺,至少是最重要的之一。法国电影也有这方面失败的例子。在《天使爱美丽》稍后上映的另一部法国电影,也运用了法国人的喜剧叙事方式,贯穿始终的是法国式的幽默和自嘲、讲述的是法国历史故事。该片除了在法国本土取得差强人意的成绩外,在国外却是一败涂地。分析起来,一定是因为电影中有太多法国的元素和符号。这些元素和符号,如35小时工作制、法国某些家喻户晓的电视广告语言等,如果没有在今日法国的生活经验的话,就很难理解,当然也就谈不上有幽默、讽刺或什么其他效果。当然,很多法国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如果一切向钱看的话,“保护文化多样性”就成了一句空话。
法国电影界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才的流失。在国际电影界普遍以能够进军好莱坞作为获得国际承认的标志这种背景下,一些法国演员苦练英语,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毕竟,一个英语不灵的明星,无论如何也前途有限。还有,电影以外的一些因素,也影响了法国电影人在法国的前途。被认为是法国新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电影重整山河的希望的著名年轻导演吕克・贝松,对法国的批评就不在电影本身。事实上,法国政府为了法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可谓是不遗余力,无论是对法国民族电影的财政补贴制度,还是对进口的外国影片的审查、配额和对本国影片的保护制度,法国在这方面的法制法规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吕克・贝松的枪口对准的是法国的税收制度,他认为自己在法国的事业受到法国高税制的严重威胁。他甚至说,虽然我爱法国,可是总这样被克以重税,难免有一天会不得不另做考虑。“何况美国人早已给我用金子造好了桥!”吕克・贝松是法国电影的骄傲,但同时也被认为是最美国化的法国导演,而且他本人对此评价毫不介意。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现象也令人瞩目,就是法国电影电视业的投资商、电影电视节的主办者、影视企业的所有者或主要经营者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犹太裔人士。上述这些“非电影”的因素,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法国电影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