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谢军)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建的集基础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臧敬五教授的领衔下,科研人员完成了一项题为《骨桥蛋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病理机制》研究,其论文刊登在3月2日出版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0.35% 0.4%,致残率达15%。病情为进行性反复发作,早期关节肿痛,晚期造成关节破坏,功能丧失。目前仍无十分有效的针对性治疗,病理机制不明。国际上将此研究作为一大热点。
在研究中,臧敬五和免疫学联合实验室科研人员一起,在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教委E 研究院和上海市科委等项目基金的资助下,通过与上海光华医院的合作,潜心3年时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和免疫调控,即特异性治疗手段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研人员首先从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病变组织中用高通量、大容量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对中国人相关发病基因进行了筛选,然后从64个高表达的致病基因中选出“骨桥蛋白(OPN)”作为突破口,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及其炎症因子对该病的发病机理作了深入研究,获得三个重大发现:1、首次发现OPN及其受体在类风关病灶中过度表达,同时阐明了其表达格局;2、首次发现OPN的过度表达是由白介素因子-10(IL-10)引起,而与肿瘤坏死因子-a(TNF-a)等因子无直接关系;3、首次发现OPN是通过核转录因子NF-kB的活化而上调炎症细胞因子(IL-1和IL-8)和趋化因子(CCL1家族和CXCL家族等)的表达,从而引起类风关病灶部位的炎症。
目前,臧敬五等科研人员在阐明“骨桥蛋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机制的基础上,正依据药物靶点,研究新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