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怎样看待硕士生学制“缩短”

2005-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曹建文 本期策划:韩秀琪、王保纯 我有话说
特邀嘉宾:

王涛(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丁雪梅(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李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4级二年制硕士生)

缘起

在传统观念中,“高层次研究型人才”、“3年学制”是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认识,然而这一认识目前遇到了挑战。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硕士生培养定位及硕士生学制研讨会上,与会的有关领导、专家发出共同的声音 硕士生培养年限由3年或2年半缩短为2年,是硕士生学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实际上,一些名校在硕士生学制改革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去年将部分专业的硕士生学制由3年改为2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批大规模培养的近2000名2年制硕士生于去年顺利毕业,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已进行11年的探索,培养了近万名2年制硕士生。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何要调整?调整后的培养质量怎样才能得到保证?这一调整是否意味着硕士生要进行“批量生产”?就这些问题,记者邀请了有关人士展开探讨。

学制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记者:硕士生学制改革以前也讨论过,但并没有引起很热烈的响应,这次会议为什么会对硕士生学制改革达成“缩短”的共识?

丁雪梅: 我国在硕士生教育中实行3年或2年半的培养年限,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恢复研究生教育时确定的。当时的客观情况是: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基本上没有任何基础和经验;博士的培养量极小,1982年我国仅13人被授予博士学位,到80年代末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才超过1000;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也不大,全国年招收硕士生万余人,硕士生教育可以说是极典型的精英教育,硕士生是国家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和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在当时的客观情况下,我国把硕士生培养年限设置为3年或2年半,是符合国情需要的,但当时对硕士生培养的定位是高于正常发展情况下硕士的培养目标的。

王涛: 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到目前的27年时间里,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已达80余万人,并且学术型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都具有较大的规模;同时专业学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13种专业学位;与职业接轨的硕士学位教育也不断壮大,学位结构得到逐步完善。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发展需求和我们研究生培养能力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性的博士和专业硕士将成为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重点,为博士生教育提供充足的高水平生源已成为硕士生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对于硕士生学制改革,部分大学已进行了约10年的探索,同时国际上也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因此从总体来看,我国实施硕士生学制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丁雪梅: 在国外,硕士生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经过1年左右的研究生课程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在这期间一般要写一个读书报告或者做一个实验性的专门项目。第二种是完成1年的课程学习后,再经过半年到1年的专题研究获得硕士学位。对全日制学生,攻读硕士学位所需的最长时间为两年。借鉴国外培养硕士的成功经验,根据新的现实环境提出的客观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界从理念上重新思考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问题,提出进行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的改革。这实际上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向成熟的表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

改革不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记者: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近年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批评屡见报端,在这样的背景下,硕士生学制“缩短”,必将引发更多的争论和担忧。

王涛: 从表面上看,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年限由“3”变“2”,学习的时间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都会相应减少,因此有观点认为培养质量会下降,我想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片面性的。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初期,原国家教委规定的硕士生学习年限定为2-3年,只是因为当时实行2年制的条件不成熟,大家都选择了3年制。在培养质量方面,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硕士生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要求,无论学制长短,牺牲培养质量都是有违国家有关规定的。实行2年制的基本考虑是通过2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能够达到国家对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关键是如何安排好各个培养环节,提高培养效率,确保硕士生的知识总量和能力与以往3年制模式基本相当。

李强: 我觉得对质量会有一些影响,但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学制为3年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在第一年差不多修满了必需的学分,第二年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几门课,或者找个公司或者单位实习,第三年也是找工作和做毕业论文。改成2年后,我们可能会没有足够时间去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的课程,但是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跟以往没有多大差别,专业课比3年制也只是少了一两门而已,另外少了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当然,3年改为2年,时间上会更紧迫,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大家都要尽量在1年内完成必修课的学习,学习强度会更大,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丁雪梅: 硕士生学制改革不仅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而且应该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培养质量。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94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实行硕士生培养2年制,到2005年已经历了11年。从1996年第一届2年制硕士生毕业,至今已有9届共计9353名2年制硕士毕业生走出校门。从哈工大2年制硕士生的培养效果可以看出,学制改革后培养质量是能够得到保证的。学校多次随机抽取2年制硕士学位论文送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同行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的优良率一直较高。对2004年随机抽取送审的111份硕士学位论文,有15份被认为是“优秀论文”,占13.5%,54份被认为是“良好论文”,占48.6%,中等及合格论文分别为35份和7份,分别占31.5%和6.3%。

改革趋势是实行弹性学制

记者: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都会对培养方式提出相应的要求,那么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如何根据这些不同的要求作出适当的调整 又应该如何使改革能更好地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呢

李强: 我觉得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对不同的专业区别对待,尽量避免一刀切。目前北大的这项改革也只是在光华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文科专业进行。因为文科专业的应用性相对强一些,而改为2年制的初衷也就是将硕士生的目标更多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我觉得中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因而不能一味套用国外的培养模式,在一段时期内硕士生教育还是应当承担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双重任务,但总的方向是学术研究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地放在博士生培养阶段。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的改革还都处于摸索阶段,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改革应当具有更多的弹性,允许学生根据各自情况选择适当的年限来完成自己的硕士阶段教育。

王涛: 实行2年制不能搞一刀切,本质上还是应该实行弹性学制,国际上也是这样来控制的。不同的学科、专业由于本身的特点对学制会有不同的要求,从人的多样性角度看,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在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方面实行的是5-6年直博制度,工科学生和部分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原来实行的是2年半的学制,现在则改为实行2年基本学制,而应用学科还是3年制。学制的改革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实际情况来推动,搞千篇一律,忽视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是不行的。

丁雪梅:缩短培养年限是我国硕士生教育的大势所趋,但是在具体实行方式上,应该考虑不同学科和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在哈工大实行改革以来的10年中,我们在政策上一直不搞一刀切!有特别要求的学院和学科可以保持硕士生2年半学制;学生如因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只要在研究生院备案后就可以将在校时间延长为2年半等。从哈工大的实践结果看,2年制培养硕士生具有面上的可操作性。但对医学、农林等具有特殊性的学科和一些基础性学科,则需要探索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途径与方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