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与江西教育出版社联手出版的《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一书,在现今研究比较薄弱和完全没有研究的领域内立意选题,在旧课题的基础上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补充新材料,创设
笔者之所以说它是我国世界文学史教材的新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它既是世界文学史又是比较文学史。既然是世界文学史,它就有着国别文学史所没有宏观的、全球的文学视野,高瞻远瞩,统摄全局,体现出对人类文学史由“分”到“合”、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的认知需求。在各民族文学发展的纵向比较中,找出世界文学史发展的某些基本规律。同时,它又是文学史,还要对世界各民族文学演进过程做横向比较,从而揭示出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中的特色和地位。可见,它是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写出的一部全球总体文学史,是对比较世界文学史总体性质认识的一种质的飞跃。是一部全新的世界文学史,内容厚实而凝重,填补了之前相关著作的许多空白。
二、比较文学研究的分类与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前者着重研究各民族文学作家与作品之间的直接影响,即“事实关系”。推崇实证和考证,目的在于追根寻源。后者其实是对前者的一种反拨。它反对把比较文学局限于那种对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而主张对相互无实际接触影响的文学进行比较,甚至跨学科进行比较,目的是探寻人类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显然这二者各有利弊。这部《比较世界文学史纲》却把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全过程的研究格局:“事实―异同―原因―模型(最后抽象意义的理论类型)”比如通过对五大神话系统中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某些神话作品的分析,指出其特殊性和其通性的特征,也就是它们的异同。同时又条分缕析地论证了它们异同的原因,从而得出神话分为原始神话和后起神话两类基本形态,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呈现了相互趋近和多元共性的现象。
三、“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学科诞生的本身,就是文学的一种世界视野和人类意识的彰显。从世界文学和人类文化一体化来看,无论是东方文学还是西方文学,抑或是同一区域文学的各民族文学都是人类意识和人类文化的共同产物,文化的异己感是不可取的。这部《比较世界文学史纲》很好地处理了这方面的关系,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淡化民族心理、对民族意识和本位意识的超越是其显著特征。比如在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中,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中日古代文化与文学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古代日本的文化与文学受中国的影响较大,近代以后日本也给中国不小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文学从传统走向转型的过渡时期,不论是观念的转换,方法的借鉴,形式的更新,新意的创造,中国都采取了“拿来主义”。意识流文学和荒诞派戏剧显示的中国特色就是有力的佐证。在承认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全面深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当近代西方文化和文学兴起的时候,往往是从东方文化和文学中获得了必要的条件和动力。由此观知,在比较世界文学史的研究中那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