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2005-04-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永斌 我有话说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识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经过近代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哲学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因此它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正如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所示,大凡在科学上能独树一帜的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解决者的功劳,毋宁说是问题发现者的原始功绩。就像每天有无数烧开水的人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此前却没有一人能像瓦特那样专注地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由此发明了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就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人们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要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找到被社会发展问题困扰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都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理论家们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问题意识从哪里来呢?

第一,来自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来自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自觉性。如果没有对祖国强烈的自豪感,没有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责任感,没有对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注,就不会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也不会追求卓越,与时俱进。在中国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使我们党解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从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给予应答。

第二,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与把握,来自于深入的调查研究与理性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的过程。实践证明,人文社会科学要获得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必须始终关注社会生活,在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第三,来自于对真理的孜孜追求,来自于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人文社会科学要进行创新,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善于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遵循正确的途径来进行。1971年,R・M・托马斯和D・L・布鲁巴克提出了发现、提炼、解决问题的“六要”步骤,即:一要明确有待调研的核心问题;二要把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三要收集并综合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四要以解决问题的方式阐明信息资料;五要陈述结论;六要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成就进行评论。这为我们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第四,来自于强烈的“文化自觉”,来自于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方面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要具有国际视野,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野和更新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要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和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谋求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