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道德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005-0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采写:姜玮 李陈锋 策划:周迅 我有话说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长期从事青少年研究和实务工作。

教育周刊:在您对当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研究中,谈及今天道德发展的挑战时,曾经提到,过去我们更多的把道德看作是建立在相同价

值关系上的文化传统、素质与理念,而今天,人们同时也将道德看作是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力。您能说说这是怎样一种发展与转变吗?

陆士桢:把道德教育仅仅简化成为一种规范和理念,显然是违背了现代道德的根本特征。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道德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即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拒绝的。这是一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做人的依据。二是行为模式,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个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冲突。三是情感,包括基本的情感认识和表达状态等等。这三者是紧密相关的,是一个人道德发展的统一。但是,必须澄清的是,从本质上说,道德首先还是一种理念,只是在现代社会因为价值多元化等因素,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状态,这时候,道德同时表现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体自己愿意主动获得的,而不是被动接收的;它也是影响青年学生发展、成长的一种重要能力。

教育周刊:具体而言“道德”是怎样一种能力,在实际的生活与工作中有怎样的体现?

陆士桢:道德是是非对错、独立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道德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道德是自我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活动的一种能力。今天的青年大学生一代在自我与外围世界的冲突中面临着学习、人际关系、就业、贫困,以及与社会规范的冲突等等多重压力;这一代大学生是完全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的一代,西方的价值与文化可以说深入他们的骨髓,他们更多的强调个体,其个性张扬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代。在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形态的选择上,在什么才是“无悔的青春”、“是作弊可耻还是作弊被抓可耻”等问题上如何选择、选择什么都是一个人道德能力的体现。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如果总是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无疑不能算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当今社会是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与挫折的社会,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来说,能不能耐受这些压力与挫折,也是其道德能力的一个体现。当和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处理?要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包容和忍让;要尽量用非暴力的方式来妥善解决。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处理事务的能力,其实根本也是一种道德能力。

教育周刊:我们说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可能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语言能力等各种能力,在这样一种能力体系中,您所说的这样一种“道德能力”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获得这样一种“道德能力”对大学生的切身发展又有怎样的意义?

陆士桢:我个人认为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个人如果道德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一点,他至少会有所作为;但如果其他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弱甚至是差,那他就会危害社会,能力越强,危害越大。同时,国家治理社会的手段主要是法律和道德,二者的职能和调整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无法约束或约束不到的地方,只有通过道德来约束,所以党和政府才提出以德治国。从这个角度说,道德能力是基础和前提。同时,道德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道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理状态的调节,当然,毫无疑问,一个人的道德能力的形成,是其养成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

教育周刊:刚才您也说了,今天的道德与德育教育都呈现出它们与时代相契合的新特点。同时道德能力又在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高校德育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如何让学生获得这样一种“道德能力”?

陆士桢:高校德育教育首先应该从青年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来确立教育目标。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本身实际,教育观念未能诠释社会规则和社会现实。比如说对于“集体主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等观念,在面对学生时未能有一个合理的、历史的、清晰的解释。这就造成了现在的学生课堂和生活“两张皮”、公共场合和私下场合两套话语体系的状况,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检讨和深思的问题。其次,高校德育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使这种学习成为自觉行为。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知识比较丰富的一部分,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很自然的会站在最前面;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会对传统说教产生一种本能反感。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努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第三,重视现代社会价值的辨析,让大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认识真理。我们说“好的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给对方,而是带领对方去寻找真理。”可以通过组织诸如辩论等方式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辨析的过程中掌握独立选择、明辨是非的能力。第四,尝试用现代思维和话语挖掘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元素。不可否认,我们的传统道德中有着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它们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并予以传承的。譬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和为贵”,强调的就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再比如在传统道德理念中,我们还强调“每日必三省吾身”,提倡通过不断的反思与矫正来发展与完善自己。高校德育工作应该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充分挖掘这些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积极意义的部分,切实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最后,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其优势,行使好其职能,要让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真正成为学生沟通和获得帮助的园地。学生理论社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发挥对德育真正有兴趣的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以现身说法来影响周围学生会更有成效。当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应该减少空洞的口号和理论背诵,应切实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视道德习惯的形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