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跨越学科的智慧钥匙

2005-04-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匡迪 我有话说

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钱老是位著名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与领军人物,尽管他本人总是谦虚地说,工作是大家做的,功劳属于集体,但在国际学术界和中国人民的心中都确认他是“中国航天之父”。上世纪中叶

前,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等领域所取得的杰出研究成果,已使他蜚声世界。中国工程科技界都以有钱老这样的世界一流工程大师而十分自豪。

钱老作为自然科学的“大家”,思想品德高尚,学识博大精深,思维智慧超群。他关注的已不限于工程技术的线性规律分析和自然科学的简单还原论逻辑,他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充满兴趣,并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早在20世纪30年代,钱老由化学家马林纳介绍,参加过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们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学习和讨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为此,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他曾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无理拘押15天,遭受种种折磨,不但体重陡减30磅,随后还受到联邦调查局特务长达5年的日夜监视和跟踪。但是钱老以坚强的信念和非凡的才华,在人身自由受限制的情况下,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开创性地应用于火箭技术领域,解决了一批喷气技术中的问题,诸如 火箭的喷管传递函数、远程火箭的自动导航以及火箭发动机燃烧的伺服稳定等问题。他敏锐地感觉到,不仅在火箭技术领域,而且在整个工程技术的范围内,都存在着被控制或被操纵的系统,因此很有必要用一种统观全局的方法,来充分了解和发挥控制技术的潜在力量,以更广阔的视野、更系统的方法来观察有关问题。于是,钱老首先在加州理工学院开设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新课 1953年 ,并于1954年出版了英文版本的《工程控制论》 EngineeringCy bernetics 。该书的出版不仅奠定了工程控制论这门学科的基础,而且立即被世界科技界所关注,引起广泛的兴趣,很快被译成德、俄、中等多种文字版本。

上世纪70年代初,钱老调到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担任副主任。他认为国防科学技术所从事的“两弹一星”、导弹、核潜艇等工作,都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工作,不但技术复杂、涉及面宽、参与的部门和人数多,而且任务重、时间紧,必须按总的时间节点协调好方方面面,所以组织工作特别重要。他首先强调要抓总体,抓大总体,然后按系统分层次,把各个环节严密地组织起来。他大力倡导开展《运筹学》在国防工业管理中的应用,并具体指出下列四方面的应用内容 1.计划的平衡技术,包括投入产出法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2.计划的协调技术,包括统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3.生产统计数据,包括统计工作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4.质量及可靠性控制技术。

这时的钱老已不仅是工程大师了,他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来看待方法与工具。他说:“计划管理工作要运用科学的计算,使用电子计算机,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准确性,这包括引用博弈论。在这个方法中,我们的对方是 自然条件的变化;技术上的未知因素;阶级敌人的可能干扰;我们自己可能犯的错误,这些都是随机性的东西。当然我们不是机械唯物论者,‘局面’ 即博弈的矩阵 是可以因我们的主观努力,即巧妙安排而改变的。因此在我们国家里,这门学问还应该有更新的、更丰富的内容,即如何利用客观规律来改变‘局面’,使之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有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年龄关系,钱老辞去了国防科研一线的领导职务。这时他的科学思想更加活跃,驰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各个领域,同时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点上,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诸如 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钱老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还致力于将此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 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分解为三个子系统,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系统。相应于这三种社会系统,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意识形态 。从时间的角度和改革开放25年的经验来看,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就是社会系统工程的最好佐证。

阅读本书的人们,一定会为钱老科学思想的深邃、涉猎领域之广泛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造诣之高而惊诧不已 钱学森先生是当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从一名坚定的爱国者逐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进而成为一名模范共产党员;从一位卓越的工程科学家、国防科技领军人物,成为我国系统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成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总之,他是一位人民的科学家,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该文为《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序言。本刊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