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尔堡病毒肆虐安哥拉

2005-04-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刘军 我有话说


一位安哥拉妇女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

世界卫生组织12日在日内瓦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根据最新的疫情报告,自2004年10月以来在安哥拉爆发的马尔

堡病毒疫情已经感染214人,其中194人死亡,死亡者中12人为医护人员。此外,还有360多例疑似病例。在受感染者中,75%为5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者和疑似病例大多是与受感染者接触密切的患者亲属和医护人员。

目前的疫情仍主要集中在安哥拉北部省份,其中80%的感染病例发生在威热省。同时,在卢旺达也发现了8例疑似病例,其中2例已经确诊。世卫组织说,由于与感染者和死者接触的亲属较多,潜在的感染者
人数还可能增加,因此,马尔堡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但世界卫生组织同时强调,此次马尔堡疫情仍属地区性疫情,远没有达到发出“国际旅游劝阻警报”的程度,因此,国际社会不必过度惊慌。

马尔堡病毒首次于1967年在德国马尔堡市的一家实验室中发生传染而得名。同年,在法兰克福以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中也相继发生马尔堡病毒传染。1967年的首次马尔堡病毒疫情共造成31人感染,其中7人死亡。1975年2月,南非一所医院发生3起马尔堡病毒感染,1人死亡,2人痊愈。1980年,肯尼亚2人受马尔堡病毒传染,其中1人死亡。1987年在肯尼亚发生1例致命病例。1998年至200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马尔堡病毒疫情,感染149人,其中123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在接到安哥拉马尔堡病毒疫情后,马上协同无疆界医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机构派出紧急援助专家小组和流动监控组,协助安哥拉政府控制疫情。此外,世卫组织分布在美国、德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的10余个实验室也通力合作,检验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控制出血热项目负责人弗尔曼狄介绍说,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一样,爆发迅速、死亡率高、通过简单的身体接触就能造成传染。马尔堡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并伴有严重出血表现。病毒的潜伏期为3至9天。感染者初期出现严重腹泻、腹痛、恶心、咳嗽、呕吐以及严重胸腔、肺部和咽喉疼痛等症状,在5至7天之间逐步显示严重出血现象,还会出现皮疹。国际医学和病毒界尚未发现马尔堡病毒在自然界中究竟藏身何处。目前没有任何疫苗可以预防马尔堡病毒,也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感染者,惟一减少受传染的措施是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避免与患者接触。

此次马尔堡病毒疫情主要集中在安哥拉北方的威热、罗安达、卡宾达、马兰热和北宽扎等省份。世卫组织强调,目前控制马尔堡疫情扩散的首要任务是及时发现受感染者,在受感染者住院期间实施严格的预防传染措施,同时迅速追踪和隔离接触过感染者的所有相关人员。据世卫组织发言人沙伊布女士介绍,为防止疫情扩散,国际救援机构将工作重点放在寻查、探访和隔离感染者和疑似病人上,但由于当地民众对疫情缺乏了解,尤其是见到身穿防护服的“外国人”出现,产生了抵触情绪,在有些地区甚至发生当地民众“武力阻拦”医护人员将受感染者带走的事件。不过世卫组织强调,目前已经基本控制住疫情的蔓延,下一阶段的工作是协助安哥拉政府和临近国家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培训当地医学专业人员,在民众中培养良好的生活和殡葬习惯,同时呼吁国际社会给予疫区财政和技术支持。

新世纪伊始,曾肆虐一时的“旧病毒”不断爆发,为人类健康敲响警钟。病毒传染与全球化发展相辅相成。现代科技和交通设施的高速发展,将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病毒的传染速度也越来越快。从埃博拉到马尔堡,从艾滋病到疯牛病,从变异流感病毒到非典型肺炎,病毒一次次叩击人类健康的大门。国际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此次马尔堡疫情爆发后,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和控制疫情扩散中发挥了积极的协调和指挥功能,及时向疫区派出医疗和救护队,协调各实验室抓住疫情爆发的有利时机对病毒进行深入研究,将病毒及时控制在最小范围。换个角度来看,病毒爆发对强化世界卫生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提醒和敦促各国加强疾病防患意识,促进各国和地区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齐心协力战胜病毒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无疑是件好事。

与此同时,各国在防控病毒斗争中也得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首先,加强和完善基层卫生防疫机制成为各国卫生保健工作的首要问题,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其次,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安全保障机制应同步进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全球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费用远远高于全球投资额,如果各国政府能够将一定的财政收入投入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无疑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三,充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全球整体协调、指挥功能,加强国际和区域卫生防疫和保健合作;第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减少疾病流行至关重要。据医学和病毒专家分析,自然界和野生动物体内可能保存着许多尚不为人类所知的病毒,盲目的开荒,对森林大规模砍伐,大肆屠宰和食用野生动物,都可能引发病毒流行。此外,加强卫生保健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防患于未然,减少病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只要能够做到上述几点,人类就能够将病毒的侵害降到最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