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所公认,而炎黄文化则被认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近年来,对炎黄文化的研究在学术界非常活跃,而每年清明节在陕
西黄陵县举行的祭祀黄帝陵活动不仅得到海内外华人社会的热烈响应与积极支持,且已成为国家大典,它对弘扬炎黄文化、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促进祖国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每年都有很多海外华人来此拜祖认宗,因而加强黄帝文化的研究与对外宣传,使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成为河南省、郑州市和新郑市义不容辞的责任。日前,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学术研讨会”在新郑召开,张文彬、李学勤、罗哲文、黄景略、朱士光等50余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聚首新郑,为深化黄帝文化的研究和加强黄帝文化的宣传献计献策。我们在此特别推出张文彬、李学勤、朱士光三位学者撰写的一组文章,相信会使更多的读者对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黄帝其人其事有更加全面、深刻、系统的了解,从而在复兴中华民族的伟业中,更加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黄帝传说一定有历史的“素地”
李学勤
刚刚出版的《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以充分的史实说明,新郑是古书记载的有熊氏之墟、少典氏之国所在地。
我们在谈到黄帝以及黄帝文化时,一直都认为黄帝是一个古史传说人物,这个说法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我们通常认为古史传说人物与一般历史人物不一样,但问题是怎么认识这种差异?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历史传说?传说和历史究竟是怎么一个规律?这一点无疑是我们在研究黄帝和黄帝文化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带关键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要向各位请教,也希望得到各位的指点。
为什么我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有些人认为传说就是没有,包括一些外国学者也是这个看法。他们认为,中国人现在就是千方百计地想把古代的历史往前拉,想把中国古代历史拉得跟古代埃及一样长,这样就有利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宣传。应该指出的是,我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理解,和外国学者的理解不一样。我们认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是一件很好的事,他们却认为这种主义很危险。所以,我们在这里讨论黄帝和黄帝文化,可能就会招致别人的看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它本身的性质怎么样?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我国学者坚决反对以非学术的因素来干扰正常的学术研究,但是不是因为这样,我们就不能研究黄帝和黄帝文化这个课题呢?黄帝和黄帝文化传说的研究是不是完全虚无、一点都不可信呢?我个人认为完全不是这样。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和科学问题,而且对21世纪的中国来说是一个现实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黄帝和黄帝文化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传统、包括海外华侨华裔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黄帝作为古史传说,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不是从今天开始的。我从小就读《史记》,从司马迁的自序来看,他写这本书,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访各地,发现各地都有关于黄帝的传说,而且他还读了当时很多的学术著作,如他读过的《帝纪》中就是“黄帝以来,皆有年数”。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代,离我们两千年以上。这就说明,黄帝不仅仅存在于民间传说之中,而且很多学术性著作也有详细的记载,虽然这里面有出入、有矛盾,可以讨论,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黄帝传说本身是历史的存在,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且它本身就是历史。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不仅是司马迁的时代,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代的传世文献,比较完整的,像春秋时代的《左传》和《国语》也提到“黄帝有子二十四人,得十四姓”。这说明从春秋时期起,黄帝已作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不是我们今天造出来的。它是历史的存在,早就有了。有人认为黄帝这个名字战国时代才有,这是不对的,因为《左传》、《国语》中早就有了。今天已经没有人再说《左传》、《国语》是伪造的了。我在这里提出一个供大家参考的看法,西周时的《逸周书》里有一篇《尝麦》,从文字特点来看,和西周的金文是完全一致的,它详细地记载了关于黄帝和炎帝的传说。
司马迁在作《史记》时,根据古代正式的文献,以高度的技巧和科学的精神写出了《五帝本纪》。有人说,既然司马迁那么认真地写历史,为什么《史记》里还有大量的神话传说?有一位学界前辈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答复,他就是王国维先生。1925年,王先生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以后,开了一门课叫《古史新证》,这个讲义今天还保存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古史新证》一开头就讲,研究古史是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为什么是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呢?因为古史,不单是中国的古史,包括世界各个古代文明的古史都是一样,它总是历史和神话结合在一起,因此这项研究是特别困难的。你要区别哪些是神话,哪些是史实,可是在所有的传说里面一定存有史实的素地。王国维先生说的史实的“素地”,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背景,英语叫background,那时翻译为素地。人类古史在开篇的部分,无论中外,都是一样,都有神话因素,但这些神话传说中一定有着历史的素地,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前辈学者好好地学习。曾担任北平研究院院长的许景旺先生,建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后来是中国社科院)工作,他在他的代表性著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特别讲了这样一段话:“传说和神话是不一样的,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东西,传说和神话很相邻近,但是各有分别,是两个事情,不能混为一谈。亘古时代的传说,一定含有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
在这里,我还想讲一个故事,也算为几位前辈学者下一个注脚。这个故事涉及现代考古学的起源。大家知道,现代考古学最初是在欧洲兴起的,后来传入到中国。在欧洲考古学上有一位先驱人物,叫亨利・时里曼,他从小就爱念当时人都认为完全是神话的《荷马史诗》,但事实上《奥德赛》也有很多历史的成分,譬如大家都知道的特洛伊战争就不完全是神话,但当时没有人相信特洛伊战争这个传说。可是,时里曼从小就认为这里一定有真实的内容,长大之后,他经商成功,做了百万富翁之后,马上转入考古,用他自己的钱到特洛伊这个地方进行发掘,他在这里发掘的结果轰动了全世界。到今天为止,我们都认为这是现代考古学创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古史传说中肯定有着历史的素地,这个历史的素地,值得我们继续研究。我们认为,黄帝传说是非常重要的,和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起源一样,也是一个包含着神话因素的素地,它既有神话又有史实,不可一笔钩销。所以,我在这里想说:传说就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在走向世界的新郑炎黄文化事业
张文彬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之一,在国际和地区竞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炎黄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文化,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五千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五千年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
新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这块土地上,既有著名的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又有五千年前的黄帝文化,还有二三千年前的郐国和郑韩文化等。在这些文化中,最具魅力、最赋特色的文化无疑是黄帝文化。黄帝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新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建都地。这不仅有系统的、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还有大量的黄帝活动遗址、考古学文化、民俗文化、碑刻诗文等可以佐证。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这一历史地位,不仅在二千多年来的历史上得到确认,在当代也是得到研究炎黄文化和古都文化权威学术团体确认的。在1992年和2003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新郑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两次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确认黄帝诞生地轩辕丘、黄帝故都都在新郑。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三位会长都曾为黄帝故里题词: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题“轩辕黄帝故都”,萧克题“轩辕丘”、“中华圣地”,费孝通题“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圣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还在黄帝故里树碑以记之。1998年,中国古都学会也在新郑召开学术研讨会,确认新郑是黄帝的诞生地、建都地。当时,史念海会长还为黄帝故里题词“中华第一古都”。新郑的黄帝故里故都历史地位,还得到许多权威专家学者的认同。新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历史文化研究非常重视,不仅多次承办学术研讨会,开展全国性的学术讨论,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将这些学术成果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加大黄帝故里景区和始祖山黄帝文化景区的建设力度,每年举行大型炎黄文化节,吸引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黄帝故里寻根拜祖。2003年,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在郑州召开,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客家人在新郑黄帝故里举行“中原寻根”拜祖大典,它标志着河南省、郑州市和新郑市的炎黄文化事业开始走向世界!
今天,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新郑市的学术团体在新郑举行《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学术研讨会,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术会议,就新郑的黄帝故里故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就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圣地,推动新郑黄帝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深入的学术讨论。从《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的内容看,新郑的炎黄文化研究范围非常广泛,研究的内容也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是我们研究炎黄文化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可喜可贺。
论新郑黄帝故里在黄帝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朱士光
研究黄帝文化的重大意义
黄帝是五千年前率领我中华民族由史前蒙昧时期进入文明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氏族部落的领袖人物,因而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这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受到普遍认同。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第一卷就是《五帝本纪》,开篇第一句就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篇末又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可见黄帝在上古时的中华大地上是有口皆碑、备受尊崇的。近年来,随着考古的发展与先秦史学研究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论定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在黄帝时代,黄帝部族(或称黄帝族团)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并使之融合为一个原始国家。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以黄帝为首的“五帝时代”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第一个阶段。研究五帝时代,特别是“五帝”之首的黄帝时代,理当成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内容。
黄帝三处重要活动遗迹的论定
正如太史公司马迁在通过实地考察、广采博录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以记实之笔所描述的,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众多足迹。但其最重要的遗迹,还应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的三处,即黄帝曾居轩辕之丘、邑于涿鹿之阿、崩后葬在桥山。
历代学者均认为黄帝所居之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市。南朝刘宋人裴?在其著《史记集解》中载皇甫谧述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载:“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墟。”近当代许多史学家也都论定轩辕丘在今新郑。如钱穆先生就断言:“古代黄帝部落之居地,应在今河南新郑,断无疑矣。”可以说,新郑市作为黄帝故里,已成公认。
黄帝所邑之涿鹿,东汉班固在《汉书》中曾多次提到,如在《汉书・地理志》中的上谷郡下就记有涿鹿县。实际上,涿鹿一名在战国文献《竹书纪年》中也出现过。南朝梁刘昭为《后汉书・郡国志》的上谷郡涿鹿县下作注,引西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所述,指明涿鹿为“黄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地、黄帝祠。”以后历代史籍与地方志书皆有类似记载。迨到上世纪80年代初,已故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北辰教授曾亲往考察,在今涿鹿县城东南40里处踏勘了这座古城。从出土的多种石器及遗存的战国与汉代文物看,该城在新石器时代就是一个先民聚居地,且一直沿用到汉代。因而该城应为黄帝征伐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时所建造的城邑。但也正如《史记正义》所引《舆地志》云,此城为黄帝初都,后即迁往有熊。
黄帝所葬之桥山,因太史公未指明具体所在,后世学者对此十分关注,也做了不少工作。如东汉班固在撰《汉书・地理志》时,根据《史记》之《孝武本纪》与《封禅书》所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时,曾“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的史实,在上郡阳周县条下载明“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东汉时,因阳周县被撤除,故《后汉书・郡国志》中未再记桥山与黄帝陵。明、清时,一些史籍、志书又根据班固与北魏时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记载,论定西汉阳周故城在今绥德、子长两县境内之淮宁河上游,桥山与黄帝陵自当在淮宁河上游南岸。但早在北齐时,魏收在《魏书・地形志》中就将有桥山与黄帝陵的阳周县系于豳州赵兴郡下,隋时,该郡改名罗川县,唐时改为真宁县,至清改为正宁县。而唐代成书的《括地志》,更将黄帝陵定在罗川县东之子午山上。以至到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唐王朝正式下诏在坊州中部县,即今黄陵县置庙,将黄帝列入祀典。1944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中部县改名为黄陵县,更突显了它在众多黄帝陵冢中的独尊地位。
新郑黄帝故里是黄帝文化研究的重点地区
黄帝曾统率部族在涿鹿一带征讨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并大获全胜,完成了统一黄河中下游诸部落氏族的历史性业绩,还合符釜山,被诸侯尊为天子,这些史实与现仍留存的相关遗址是研究黄帝文化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涿鹿城遗址离首都北京很近,使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正如史籍所载,黄帝在该城驻留时间不长,合符釜山后,不久即迁往有熊,即今之河南新郑市。同时,自北魏以来,该城已不再是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之治所,降为普通城镇,迨至现代,即1982年王北辰教授前往考察时,甚至沦为仅有4户居民的荒僻村落,因而后世之朝廷、地方官府以至学者士绅很少前往祭祀。这种状况显然对其开展黄帝文化研究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陕西黄陵县之黄帝陵,尽管现代还有学者著文论及并非西汉时之原初黄帝陵所在,但究因自唐中期后即已列入朝廷祀典,到了近代,到黄陵县之黄帝陵进行祭祀已成为激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重要活动,现在仍然是政府举行公祭黄帝的重要场所,可见其地位十分尊崇。因而该处在研究黄帝文化,特别是祭祀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究因是中古时期论定的,附近区域有关黄帝活动的传说与遗迹也不很丰富,所以在黄帝文化研究方面既有其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新郑黄帝故里,既是黄帝长期活动之所在,更是其建邦立国之地,史籍记载延续不断,斑斑可考;附近地区有关黄帝的活动遗址遗迹众多,有关黄帝的传说故事经群众口耳相传,世代不绝,与相关遗迹交相映证,更为生动传神。如再将相邻的新密市等地与黄帝相关的古代城址及活动遗迹、传说故事等多种与黄帝文化有关的东西累加起来,内容就更为丰富多彩。这一切正反映着新郑地区黄帝文化底蕴的深厚,因而也就成为当今研究黄帝文化最主要的地区。现正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的4个重点发掘研究的考古遗址,有3个就分布在新郑附近地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了承担起并完成好深入研究黄帝文化的重任,我认为新郑市应有开阔的视角与博大的胸怀,与相邻的兄弟市县联系,通过共同努力,联络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将这项研究活动开展下去,使黄帝故里新郑由历史赋予她的黄帝文化研究重点地区进展成为研究黄帝文化的重镇!
新郑黄帝故里故都史料拾零
新郑处中原腹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的源头之一。早在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肇造了中原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原始农业文明;五千年前,这里是少典氏族部落有熊之墟,轩辕黄帝在这里出生、创业、立国和建都,至今还留下20多处黄帝活动的遗迹,关于黄帝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更是不胜枚举;2700多年前,这里又是春秋战国时郑、韩两国的都城,郑公大墓车马坑、青铜莲鹤方壶等无数地下文物,向今人展示了极其珍贵的郑韩文化遗产。
新郑为黄帝故里故都的说法由来已久,今撮其要者,胪举于下: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称:“(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
东汉《汉书地理志补注》言:“今郑州新郑县,故有熊地,黄帝都焉。”
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说:“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北魏皇甫士安《帝王世纪》说:“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郑也,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
明朝学者李贽著《大明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
明代曹学?在《天下名胜志》说:“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
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古迹》载:“轩辕丘在新郑县境,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
明朝袁了凡、赵田《御批历代资治纲鉴》:“黄帝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
明代李兆《读史汇说》:“帝榆罔之世,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生帝于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因名轩辕。”
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古迹》中说:“轩辕丘在县境,黄帝生于斯。”
顺治十七年《河南通志・古迹》云:“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居此故名。又(黄帝)都于轩辕之丘,在位百年。按一统志,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
清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言:“黄帝者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其母附宝,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妊,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
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讲:“新郑县,古有熊地,黄帝都焉。”
清雍正三年,蒋廷锡在《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中说:“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
清乾隆二十九年,轩辕故里《重修大殿碑记》有言:“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
清嘉庆《大清一统志》中说:“《后汉书・河南尹》‘新郑,黄帝之所都。’《通典》:‘新郑,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
1947年,方毅、傅运森在《辞海》中解释:“轩辕史称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县)故曰轩辕丘。”
1962年(台湾)中华文化研究所林尹、高明在《中文大辞典》中注释“轩辕”条时也认为:“轩辕,地名,在河南新郑县,《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居轩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女,谓之嫘祖氏。’”
1992年,著名历史学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周谷城在给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贺信中说:“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新郑是相传的轩辕故里,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的故城。”并亲
笔题写“轩辕黄帝故都”。
1993年,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在《关于河洛文化的几个问题》中说:“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黄陵是黄帝的墓葬。”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在为《黄帝故里文献录》所作的序言中说:“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所居在新郑,其说渊源有自,凿然可据。”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文彬在《历代文献汇典》中称:“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墟及轩辕丘(高山)
《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学术研讨会在新郑召开
新郑黄帝故里故都
为弘扬黄帝文化,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促进祖国统一,共建中华民族圣地,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郑市人民政府、新郑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的“《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学术研讨会”,于4月10日至11日在新郑市举行。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张文彬,著名历史学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兼专家组组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学勤,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等50余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参加了会议。会前,与会专家学者在黄帝故里参加了黄帝圣像揭幕仪式,拜谒了始祖黄帝。11日,与会人员参加纪念轩辕黄帝即位5002年拜祖大典并参观考察黄帝文化。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新出版的《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资料详实,内容丰富,不仅有较完整的古代文献资料、考古学文化资料、民俗学文化资料和姓氏学文化资料,还收录了当代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社会知名人士以及国内外炎黄子孙认同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的重要资料,尤其是金代至民国年间明确记述新郑是有熊氏之国、轩辕丘、黄帝故里的碑刻资料尤为珍贵。《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新郑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共同研究炎黄文化的一项重要成果,对进一步研究炎黄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与会专家学者还认为黄帝文化的时空范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晚期文化,距今约五千多年;轩辕黄帝活动的地域很广,但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区,其核心地区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黄帝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属大河村与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新郑境内有10多处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唐户遗址聚落群,含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总面积达53万平方米,其中仰韶文化遗址面积30多万平方米,与周边地区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相比,该遗址应是有熊国范围内的一处中心聚落群,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高层次和高规格的房屋建筑,加之文献记载黄帝的出生地和建都地轩辕丘在新郑,足可证这里是黄帝故里故都。
在研讨会期间,张文彬、李学勤等学者还欣然为新郑黄帝故里故都题词。张文彬的题词是:中华人文始祖圣地。李学勤的题词是:中华文明,轩辕古都。罗哲文的题词是:黄帝故里故都。黄景略的题词是:黄帝故里,文明起源。朱士光的题词是:黄帝故里,有熊之墟。
黄帝文化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与会者建议河南省、郑州市和新郑市要大力加强黄帝文化的研究与对外宣传,使黄帝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