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个棒小伙

2005-05-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我有话说

“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陈晓夏,现在是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就在1分钟前,中国南极冰盖科学考察队到达了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地面进入南极冰盖最高点,也是中国人第一个地面测定了最高点的地理参数。”

荧屏前,13亿中国人共同在第一时间分享了祖国的科技盛举,共同见证

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而记录这次探险旅程,并把辉煌一刻带到观众身边的,就是这两位年仅27岁的共产党员―――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科技专题部记者陈晓夏、李亚玮。

一份生死状

南极,在用荣誉奖励勇士的同时,也布下了重重陷阱 积雪下的冰裂隙、潮汐缝,一旦掉下绝无生还可能;遇到白化天,天地间白茫茫一片,面对面都看不清楚,韩国科考队员就曾因为找不到方向冻死在营地30米外;高寒、缺氧、高原反应、干燥……挺进南极最高点,队员们的每一步行进都游走在生死边缘。

出发前,陈晓夏和李亚玮都签订了一份生死状 一旦有人发生意外,整个队伍不会停止前进。

科考队长曾对他们说:“你们还是应该再考虑一下。”李亚玮回忆说:“当时不是没有考虑,可我们两个人家里都还有一个哥哥,自己也未婚,一旦有什么事不会给太多的人造成伤害。我们不去,谁去!”就这样,他们通过了业务测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终于成为这次科考行动的随行记者兼科考队员。

对于经历过的危险时刻,他们回忆起来却是谈笑风生。李亚玮说,雪龙号进入西风带,船的倾斜度达到了30度,人站都站不稳。为了拍摄到西风带惊涛骇浪的珍贵画面,陈晓夏仅靠一根没有安全把握的绳子,就迎着十五六米高、能把钢制绞车打弯的大浪,经受着混着冰碴的海水的猛烈击打,站到了随时会被大浪吞噬的甲板上。一个大浪打来,旁边都被浪头打弯了。“这个浪头如果打到陈晓夏身上,他肯定回不来了。”陈晓夏说,为了拍摄到冰裂隙内部的情况,李亚玮系着安全绳就钻了进去。一旦绳子被冰裂隙内部的冰茬划断,几千米的深度任谁也无力回天。

两个新突破

画面有了,传输却是更大的问题。电视画面要靠海事卫星传送,可西风带风浪太大,南纬80度以南的地区超出了海事卫星的服务范围,这两个地方一直是世界电视画面传输的“禁区”。连中央电视台的后方领导也告诉他们:“只要有图片就行了。”可陈晓夏说:“我们是电视记者,如果没有现场,我们干吗来了!”

于是他们在科考队员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轮流拿着天线板,不停地寻找微弱的信号。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们终于在西风带和南纬80度以南区域传送出了电视图像信号进行同步报道,实现了世界电视史上的两个突破!

一分钟画面的传输时间是30分钟,为了每天三、四分钟的节目,陈晓夏和李亚玮要在摄氏零下五十几度的严寒中工作几个小时。往往他们的工作刚刚结束,第二天的行程又开始了。在南极冰盖的63天里,两个人平均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

因为有13亿人民的支持

陈晓夏回忆到,找到最高点后,每个人都录了一段登顶感言。他当时说:“我们为什么今天能够达到最高点?因为在我们身后有13亿祖国人民的支持。”

陈晓夏在高中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个有着9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是部门中的业务骨干,曾经参加过《邓小平与中国科技》、《心系黄河―――黄河科学考察》等大型系列片或特别节目的制作,获得过全国科普作品大赛最佳专题片奖和最佳科教片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2004年,他头上绑着绷带,还坚持出色地完成了海南搜救演习的采访。台里对他的评价是“思想活跃,创新性强”,可他说:“努力把工作做好,不仅是职业追求,更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承诺。”

李亚玮在执行这次报道任务之前,已经是党组织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了。参加这次科研考察,更加坚定了他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和信念。他回忆说,一路上,他都被身边的共产党员感动着,他们“真的是‘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关头豁得出来’”。他向记者讲述共产党员、44岁的工程师崔鹏惠为了维修雪地车,在摄氏零下五十几度的冰川上一趴就是两个小时。共产党员、科学探险队队长李院生为了保证按时回到大本营,主动提出放弃自己的研究。李亚玮说:“看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我更想早点加入党组织,走进他们的行列。”

2005年1月18日,鲜红的党旗升起在南极冰盖最高点。李亚玮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