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工业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005-05-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玉玲 我有话说

陈小津:1944年11月生,福建省上杭县人,高级工程师。196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历任交通部青山船厂副厂长、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天津船舶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工程公司总经理,1988年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总

经理。现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记者:今年6月3日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江南造船厂创建140周年纪念日。江南造船厂被誉为中国第一厂,是民族工业品牌的骄傲,历久而弥坚,你认为江南厂长盛而不衰的经验是什么?

陈小津:江南造船厂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近百个第一,堪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之典范,是我国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其14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史。以江南造船厂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工业源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那时的近代工业企业大多是全盘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设备,管理模式,有的甚至直接聘用“洋人”管理工厂的各项业务,但这些企业犹如昙花一现,生存下来的不多,像江南造船厂那样延续至今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更是凤毛麟角。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江南造船厂区别于其他早期的民族企业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在引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十分注重消化、吸收、提高,注重自主创新。江南造船厂140年的发展经验,就是十分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建设。江南造船厂创建之初的中国不仅缺乏坚船利炮,更缺少最基本的配套工业体系以及一批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于是,当时的有识之士提出“盖翻译之事,系制造之根本”,遂“添建翻译馆”,“选聪颖子弟随同学习”,从此中国现代科技迎来了第一道曙光。翻译馆以相当全面的眼光审视了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进中国,为江南造船厂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创新源泉,江南造船厂才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第一门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东亚最先进、最齐全的机器工厂。建国以后,江南造船厂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实行自主创新,攻克难关,在军民品建造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制造我国第一艘潜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万吨轮和“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为我国船舶工业和国防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后,江南造船厂遵循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的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教导,积极探索与国际先进船厂之间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凭借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走“引进、创新、提高”之路,带领中国造船企业迅速占领国际船舶市场,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做大做强做出了贡献。

记者:随着全球经济整合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民族工业的发展中起何作用?

陈小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民族工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在很多领域已经广泛地参与了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民族工业如果还继续停留在全面引进状态,没有自主创新,那么民族工业的发展就会裹足不前,民族工业的振兴就没有希望。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民族工业已经到了以自主创新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的阶段。以船舶工业为例,加强自主创新正成为我国造船业提升竞争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船舶建造能力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必将日趋激烈,国际船舶市场竞争的焦点将越来越体现在产品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拥有自主开发能力,拥有品牌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才能赢得竞争,扩大市场份额。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产品已越发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记者: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民族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呢?

陈小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做好创新体系建设。长期以来,因体制所限,我国的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两张皮”现象,科研院所的人才与技术优势由于缺乏合作对象得不到发挥,手握订单的企业却要舍近求远,高价聘请国外的设计机构为其承担设计任务,这种状况严重地束缚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解决这种“两张皮”现象,十分重视创新体系建设。集团公司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夯实了技术创新的基础;通过厂所联合,改变过去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通过成立集团公司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发中心,创建了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整合了科研力量,促进了集团公司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了集团公司整体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几大举措,中船集团公司形成了以集团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其他研发力量为重要补充的两级创新体系框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效果也开始凸现。不仅加大船型开发力度,中船集团公司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船型。还开发建造了一批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高技术船舶,为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技术船舶设计建造能力创造了条件。

记者:应该怎样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引进的关系?

陈小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将更多地面临着全球性的竞争。面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和资本优势,民族工业唯有挺直脊梁、图强革新、奋起直追,唯有勇攀高峰、勇于创新,才能成大事、创大业。独立自主、自主创新,是中国民族工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但对外引进同样十分重要,它和自主创新一样,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140年来,江南造船厂走的就是一条“对外开放”、“放眼看世界”之路,江南造船厂的实践证明,民族工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对外开放。越是民族的,就更应是对外开放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船业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取得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通过引进世界名牌关键船用设备制造技术(软件)和船型设计制造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重新制订或修订了国内造船技术标准,使之向国际标准靠拢。江南、沪东中华、广船国际等骨干造船厂率先与日本造船企业对口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从工艺技术、操作规范到各种规章制度、现场管理等,全部按国际规范要求实施。在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同时,我们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不仅迅速缩短了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为大规模地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而且摸索出一条“出口引进,改造提高,扩大市场”的新路。现在,我国建造的船舶,已达到当代国际水平,船舶设计技术已能自主创新,做到“建造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国内自行开发的一批高技术含量的新型船舶已批量出口,受到国际航运市场的高度评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