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死无葬身之地》、《纪念碑》是国家话剧院导演查明哲的代表作,这三部思想深刻、诗意浓烈并颇具探索精神的作品,得到业内专家和观众“战争三部曲”的雅称。近日国家话剧院举办“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戏剧月”,展演的五部作品中就有查明哲这三部作品。查明哲的“战争三部曲”和他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戏剧家萨特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是查明哲留学俄罗斯回国后执导的第一部戏。剧作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抵抗运动的几个游击队员不幸被俘、受尽严刑拷打后,于有望骗过敌人获得释放之时壮烈牺牲的故事。就整部戏的节奏而言,戏剧开端与结尾表现游击队员的被俘与牺牲,都十分简省,重心在于游击队员在狱中地狱般的生存环境中的人性检测与灵魂拷问。这是一部典型的“境遇剧”,在特殊境遇里检验人性的可能,是强调规定情境的萨特戏剧作品的突出优点,查明哲用足了这一优点。因此,在挖掘规定情境中的各个角色,尤其是游击队员们的复杂内心世界和心理动机时,他倾注了极大的精力。这部戏被誉为“近几年外国戏剧与小剧场演出中最具艺术水准的演出”,查明哲也由此有了“残酷导演”之称。
《纪念碑》是一部加拿大话剧,整台戏就是两个人的纠葛,一位饱受创伤的中年母亲梅佳与一个在战争中奸杀了23个少女的年轻军人斯特克之间的宽恕或复仇的故事。斯特克奸杀的女性中就有梅佳的女儿,在他被判死刑时梅佳保释了他。斯特克把一切归咎于战时无法选择,梅佳不想宽恕斯特克,但她在启发斯特克悔罪的同时,意识到自己也面临着选择。最终,她放弃了复仇的权利,但保留了不能原谅的心情,抱起女儿的尸体走了,把被深深自责与浓浓孤独所笼罩的斯特克留在萧杀的荒原与战争的焦土上。《纪念碑》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查明哲把对人类历史的焦灼思考与对人性可能的悲悯注视化为了一介象征性的舞台:人在人性的荒原上的艰难跋涉。也许,这是查明哲从剧本也是从人类发展历史概括出来的形象种子。
如果说《死无葬身之地》与《纪念碑》是从某个侧面去刻画与深入探索特殊境遇下人性的可能的话,那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以正面讴歌生命的不屈与坚忍的方式来表现人健康积极的力量与乐观向上的精神的,是一曲痛惜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生命挽歌,也是一曲礼赞不屈、顽强、高洁的人性美的生命赞歌。曾留学俄罗斯的查明哲,带着对戏剧的虔诚和对经典的敬意,对这部人们所熟悉的剧作作了诗意的诠释。
“可以宽恕,但绝不可以忘记!”二战结束已60年了,人们对战争已不只限于正义的非正义的区别,也不是简单的胜利和失败的概念,而是反思和揭示人性,即为何会发动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深重灾难,如何珍惜和平并维护全球安宁?无疑,记忆、思索、警觉、表现这段岁月,乃是我们戏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精神义务和艺术使命。查明哲的“战争三部曲”带给我们思索,也带给我们感动和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