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南和县北关村,有一块黑板报,上面写着评比五星级家庭的标准 父子骨肉情深,夫妻相敬如宾;兄弟情同手足,妯娌亲如姐妹;姑嫂十指相连,婆媳胜过母女。据报道,这个村每年都组织妇女集体晒被子,比赛包饺子,比赛擀面条。村党委书记刘同林说,不孝敬公婆的人,老人的被子就脏兮兮,而孝敬老人的和睦家庭,被子自然干干
“家和万事兴”是一条治家格言。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亿万个家庭累加起来构成了我们的大千社会。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家庭美德又是社会美德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关家庭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是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规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论语》中云:“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可贵之处,不仅在家庭,更在社会。
“家和万事兴”倡导的是团结,无论小至家庭,还是大到国家,团结与否至关重要。团结就是力量。战国时代有一则著名故事:赵武灵王时,邯郸有一截小胡同叫“回车巷”,宰相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几次忍辱在这条小街避让大将军廉颇的车马,后来廉颇知错即改,负荆请罪,实现了“将相和”。这充分说明,和能立业,和能兴邦,和能增长国民志气,和能凝聚国家无坚不摧的力量。
和谐是中国数千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和谐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一种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诸多元素实现了均衡、稳定、共荣和有序。和谐最本质的内涵就是文明、公正、公平。和谐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最伟大之处,乃在于常常能使冲突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都比以往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不论这些变化多大,矛盾有多复杂,都不足为怪,因为变化和矛盾的出现固然会使我们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同样也为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且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
21世纪是人类共同面临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世纪,是会不断发生变革与转型的世纪。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当牢记“家和万事兴”的格言,以实际行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关系、新秩序,塑造健康有序的新型人际关系,达成整个社会的团结与共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