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用车制度的种种弊端被人诟病已久。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公务用车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多因政策原因被迫“叫停”。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公车改革过程中,不搞“一刀切”,妥善安置司勤人员,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他们的经验受到有关
领导部门的肯定,值得借鉴。
5月13日上午,适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召开学习“新铁人”报告会,为了赶时间,大多干部与往常一样乘车参加会议。但不同的是,所乘车辆除私家车外,大多是各色不等的出租车。因为市直机关“车改”后,再没有公车可坐。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公交已是大多机关干部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这是“车改”后齐齐哈尔机关的一个新气象。
治理公车“寄生病”
去年四月,齐齐哈尔率先在83个市直机关单位进行公车改革,车改后,机关干部想坐车,只能自掏腰包。
而“车改”之前,每个职能部门领导都有相对固定的“专车”接送,无论远近,上下班接送是惯例。也就是在这种惯例沿袭中,“寄生”在公车上的负面现象越来越多:用公车接送孩子上学;单位各种超支费用,发票往公车上贴;司机想捞外快,劲往公车上使……公车成了一个无底的漏洞。
而齐齐哈尔的车改,当时在机关干部中引起不小的轰动。沿袭多年的公车一下子改掉会不会影响工作?车改会不会无疾而终?“出租车工作效率是公车的5倍,而成本仅是公车的1/10左右,公车改革势在必行,虽无模式可循,必须进行全面论证,更不能因细节影响了整个车改。”市委书记杨信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公车改革,国内虽有不少试点,但并无模式可循,一些地方因政策原因,改革被迫“叫停”。“车改政策不能抄袭,要结合地方特点,要考虑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作为车改小组组长,市长林秀山给车改定下了基调。通过到全国地市“取经”,在听取各部门意见、各界代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一套结合当地特点的采取交通补贴货币化、公务用车市场化并兼顾偏远县市辅助模式的车改方案出台。
让政策不“跑偏”
进行车改,处置车辆是重要环节。在具体操作中,齐齐哈尔按照透明、公平的原则,将所有涉改单位的公务用车实行“统一”政策:统一清理上缴,统一评估作价,统一面向社会公开竞价拍卖。在拍卖公车过程中,机关工作人员,不论职务高低,与市内外自然人平等竞购任何车辆,拍卖所得资金专项用于发放交通补贴。2004年5月24日,全市834辆公车进行拍卖,成交额高出评估底价的60%。
在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多年的李永庆局长,在拍卖中并没有能买到自己的“专车”,现在虽有补贴,但是一半是作为车票形式补贴的,根本换不成现金。如果没有什么会议,他基本上都是骑车上班,因为车补金额是根据工作性质和部门定的,如果坚持每天坐车,他的补贴根本不够。“车补绝对不能吃大锅饭,不搞“一刀切”,穷县富县不能一样、业务部门和机关不能一样、偏远地区和近郊不能一样”,谈起车改的补贴标准时,市委书记杨信进行了系统解释。标准过高就偏离了改革初衷,过低又不利于保证工作需要。为了获得相对科学的补贴标准,车改小组细心查访,不留死角,不搞特殊化,注意区别情况,划分类别,在充分考虑各单位职能差别、任务情况的前提下,对用车单位前三年的费用情况进行了核查,以便获得可靠的数字作车补参考。
干部没公车坐了,但绝不能让司勤人员丢饭碗。“就地转岗、提前退养、停职留薪办实体等,我们专门出台了5项安置渠道,让司勤人员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使所有司勤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在车改会议上,副市长孙纲一再强调要把司勤的安置问题列成车改重点事项。目前,全市参改单位的817名司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作到退养的愉快,转岗的安心,解除关系的称心,没有出现一起不稳定和上访问题。
“合伙打车”下乡
从国内个别地方的车改经验来看,长期习惯于坐公车的机关干部,车改后自己坐出租、挤公交,有些干部心理上一时转不过弯,面子上感觉过不去,认为权力小了、地位低了、面子没了。但工作对象在农村的市农委主任郑治发却来不及考虑面子,“没车了!工作不能耽搁啊,耽搁了工作可是被百姓骂的,现在我们几个下乡的干部凑钱‘合伙打车’。”说起这件事情,农委主任一脸的兴奋。
在百姓心目中,一直是车来车往的干部一下子走近了百姓,过去那种公车下乡时的“来时是酒仙、走时一溜烟”现象大大减少了。富裕县的一位菜农介绍说:“以前干部下乡,总是坐在车上,在马路边看一看,瞧一瞧。现在,他们到俺们菜园来了,与俺们面对面唠嗑,了解我们所求,人走近了,心也近了。”
为加强车改后续监督,齐齐哈尔专门出台相关条令,突出强调“不准为节省交通补贴费用而影响工作,车改单位今后一律不准购置车辆”等“十不准”,为车改的后续监督提供了政策保证。
对车改,市委书记杨信形象地介绍说,车改重要的是改变了地方干部的作风,这样就拉近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过去公车是领导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领导专车”约定俗成,原来很多领导如果没专车根本不出门,不下乡,就像得了“公车依赖症”,有时候即使下乡也是蜻蜓点水,当地百姓形象地称这种情况为“早上散散步、白天跑公路、晚上回家住”。车改后,公交车上多了干部的身影、田间地头有了干部的实践和行动,具体行动多了,点到为止的花架子少了,百姓说,车改后,原来蹲点式的下乡干部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