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光明使者魏文斌

2005-05-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

谁都选择最好的医生给自己看病,魏文斌是最好的,需要他的人当然就多。同事们说,如果排队的话,每天得排几公里长。

给农村来的人看病能省就省

然而,一个医生的时间和空间是那么有限,哪怕不吃不喝不睡,最多也就能看五六十个门诊病人,做十多台手术。事实上,魏文斌

一天往往看80多个门诊,做十三四台手术。同仁医院的医生说,这数字到极限了,等于一些专家一个月的工作量了。

尤其星期五出普通门诊,患者里三层外三层围住门诊室,问自己,问别人,问常识……问该问的问题,也问不该问的问题。助手们早就烦得叹息声接二连三,精疲力竭的魏文斌仍然和声细语,仍然面带笑容……一位老医生说:“这种功夫,实在少见,实在难得。”

几十个病人基本上看完了,助理开始收拾准备下班,魏文斌往往问:“那个农村小孩儿呢?”“那个农村妇女呢?”“那个农村老大爷呢?”于是,助理从门诊室外找着农村来的老乡。他们往往清早赶来,往往没挂上号,魏文斌就直接给他们检查。孩子本来想哭,老人苦得笑不出来……魏文斌和声细语,看上去完全是在对待自己的亲人。于是,小孩儿就甩荡起两条小腿儿,老人就大大咧咧摸一把脸,一副很享受的景象。

魏文斌给农村来的人看病,能省钱就省钱,吃药能解决问题就绝不开刀。护士范蕊说:“有个电视剧叫《仁心仁术》,我们魏老师才是仁心仁术。”

苦练出来的魏氏“无影飞刀”

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他是中国顶级医院的医生,仁心必须具备,仁术必须苦苦钻研苦苦磨练方可获得。

29岁那年,魏文斌被派往法国国家眼科中心国立眼科中心医院巴黎第五大学研修。分分秒秒不敢怠慢,跟在外国同行和病人的后头学习学习再学习……归来时,怕行李超重,用刀裁去资料的所有白边,回来后再一张张整理,一张张粘接。

早先,他的工作是从生前留有志愿捐献器官遗愿的逝世者眼部取角膜。活儿挺苦,没人愿意干,但是,每取回一个角膜,这世界就又多了一个能看见光明的人,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取材料没时没点,只要得到某医院志愿捐献角膜的人去世的通知,就必须立刻前往。因为死亡超过六小时,角膜就作废了。最苦的时候是午夜时分睡得正沉被电话惊醒,三年下来,共取了1000多副角膜。

1000多次的辛苦就是1000多人的光明啊。

永远迫在眉睫,必须快、准、稳。至今,15分钟取18个材料的纪录无人可破。那把魏氏“无影飞刀”就是这么苦练出来的。

1998年夏,来中国出差的美国亚美通讯公司的总裁麦克先生,左眼突然视网膜脱离。

更为糟糕的是,麦克患白内障青光眼等多种眼病,又是高度近视,手术难度足以令任何一个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望而生畏。为麦克作检查的医生建议他回美国手术,可是视网膜脱离属急诊,稍有延误视网膜细胞就会变性。于是,麦克投奔同仁。

手术是魏文斌做的。局部麻醉后的麦克始终咬紧牙关,潜心手术的魏文斌依稀听到“嘣”的一声闷响,后来才知道麦克紧张得崩掉了半颗门牙。

第二天,魏文斌为麦克摘纱罩,麦克小心翼翼地睁开眼睛,立刻惊喜地叫出了声,他看到的是一个明亮的世界。他的裸眼视力恢复到0.5,矫正视力竟然达到1.0

回国后,麦克到几家眼科中心复查,所有的国外同行都赞叹:手术做得棒极了!

“我确实是个好医生”

……手术很顺利,可就在缝最后一针的时候,眼球突然鲜血四溢 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临床最难处理的、内眼手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被称为眼科医生的灾难,医生对此向来束手无策,多以眼球摘除或眼球萎缩而告终,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明。

魏文斌没有片刻迟疑,从容止血,指挥若定,半小时后,化险为夷。术后共同参与手术的同事还没来得及和他说话,他就匆匆走了……回国以来,他像猎人等待猎物一般等待着上述病状的出现。今天,他为此设计的那一套手术处理方案及具体手术技术,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回到办公室,他迅速记下手术过程。

此后,他又成功进行了数例同类手术。他没有张扬,连病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眼球在顽疾下死里逃生。那段日子,他激动、兴奋,向来安静的他有时也会在屋里走来走去――要知道,这项技术能给多少患者带来光明啊。

一年后,在确认自己的成果是一项安全的革新后,他在全国中青年眼科学术大会上作了汇报。那次会议评出了五个一等奖,他获得的,是五个第一里的第一。

他的另一项成果是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显微手术技术,专门应用于葡萄膜恶性黑色瘤的治疗。这是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是摘除眼球。在默默地作了几十例此类手术三年后,他将其公布于众。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项,全国性专业技术学会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十佳服务标兵”,分别入选国家人事部和北京市首批“千百万”人才工程;医学博士,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医务部主任,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荣誉很多,荣耀也很多,对魏文斌来说,最可心的评价是“好医生”。他说 “我确实是个好医生。”没有坦荡的胸怀就绝对说不出这么坦荡的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