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大众媒介,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结构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公共部门,渗透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身处当今媒介化、信息化的时代,与大众媒介这个“看不见的学校”或“平行学校”不可分离,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认识传媒,选择和接触传媒,解读、甄别和判断传媒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二是要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70年代后,成为一场方兴未艾的世界性运动,许多国家都将其纳入学校正规的教育课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零星散乱,缺乏系统指导和全面统筹。将其置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予以审视,从终身教育纵观教育全局的视野、关注人一生生命历程的角度、发展和完善人格的目标来思考,无疑将有利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未来发展和成功。
终身教育被誉为“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其基本理念是提倡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把教育看作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终身教育强调教育要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高度统一;重视教育在人格塑造、个性发展以及批判精神方面的作用;它紧扣教育的原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提升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终身教育立足人的生命过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宏观视野,赋予它以哲学的意味―――是人的生命的教育,是对生命的完善,它已经成为所有教育的组织原则和指导性理念。而注重信息时代人的生存能力,注重媒介对人的塑形作用,强调自主批判意识、信息理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着眼点也在于现代人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社会。二者精神上的贯通,恰恰表明媒介素养教育只能是一种终身教育,也只有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它才能真正得以深入。
第一,媒介素养教育是开放的、终身的、连续的教育,应当面向社会全体成员,贯穿人的各个年龄阶段,不应局限或固定在某一群体或个体成长的某一阶段。要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有责任为所有的受教育者提供适当的机会,尤其不能忽视经济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和婴幼儿的教育。不可否认,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会有一些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非常关键,诸如未成年人、青年人的相关教育等,但在某一时期只能有所侧重,却不可偏废。当然,限于师资、投入及经验不足,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全方位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但可以采取不同年龄阶段逐步推进的阶梯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各个阶段合理衔接,达成总体上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当然,开放也同样意味着对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
第二,在大教育体系中,整合、利用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学习资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短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一方面要借助环境、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大众媒介来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媒介素养逐步成为现代人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要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中。有人把媒介素养教育称作“草根运动”,正是看到了这一运动的民间性和基层性。在国外,许多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推广也都离不开一些民间组织和家长协会的积极努力。其次,要整合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使各级各类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协调和衔接。如充分利用新闻传播专业的优势,组织编写教学大纲和普及教材,定期培训在岗教师,或鼓励专业毕业生去充实媒介素养师资队伍。
第三,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以他们为中心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成熟的受众观往往把受众看做一个个主动而多元的个体,终身教育理念也非常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媒介素养教育重思想启迪而远技能训练,除了让受教育者了解和认识媒介的特点,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理解力。所以要善于并始终鼓励教育对象表达自己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看法,使他们在讨论中获得思想启发,并随着他们的成熟程度逐渐给予教育对象更多的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媒介素养教育涵盖心理学、传播学、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终身教育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成功推广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每一位现代社会公民的自觉追求和参与。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