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复杂的眼光看着钱

2005-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南帆 我有话说

钱曾经让萨特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情。他不在乎钱。萨特自由自在地花掉了许多不期而遇的稿费,并且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萨特经常为贫困的人们慷慨解囊,资助年轻人,在咖啡馆里付给侍者过量的小费。另一方面,萨特又不断地担心自己会缺钱。他从来不用支票簿,而是像农民一样将一大卷纸币装在口袋里。如果需要付一千法

郎,他会一下子从口袋里掏出十万法郎来。萨特在晚年的时候承认,身上的大量现钱给他带来了安全感。

钱是换取商品的符号。许多时候,钱的购买功能没有必要立即实现。一大笔钱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暂时不与任何一间商店发生联系,这一笔钱仍会产生丰富的涵义,这就像不发射的核弹头同样具有威慑力一样。一大笔钱仅仅是一叠纸张绘上了特殊的图案,但它却是人们赖以存身的许诺。

伸出手来按一按自己的口袋,那几张救命的钞票还在,人们可以安心地喝茶或者会女朋友;如果那几张钞票变成了厚厚的一叠,这时就会渐渐地出现另一种心情――尊严。

的确,这个世界喜欢将钱的数目作为尊严与否的尺度。一只胃的暂时满足仅仅需要十元钱。如果一个人的口袋此刻拥有一千元,他就感到了体内的一种昂然的气势――他可以高视阔步地走过街道,多余的九百九十元让他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感觉良好。钱是成功与否的通俗尺度。一个身家百万的人难免会自觉地将自己扮演为上层人士。钱无法立即转变为学识、品德或者良知,但钱就是产业、名声、荣誉和社会地位。这就够了。身高、口味、穿几码的鞋或者使用何种母语都不会像钱那样让一个人感到了如此的自豪。油盐柴米的开支之外,钱的潜在意义就是鉴定一个人是否高贵。“势利”是一个富有概括力的复合词,“势”和“利”往往是联成一体的。人穷志短,家贫万事哀,没有钱的人怎么配享受尊严?鲁迅说过,倘若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那就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是身临其境的惨痛之言。

电视剧已经将这句话传颂四方:“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对于那些一分钱掰成两半使用的穷人说来,这的确是一个沉重的真理。不过,人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许多悲剧却是在富裕的时刻上演的。钱是一剂猛药,可以救人性命,也可以取人性命。唐人张说写了一篇《钱本草》,用187个字解释钱的性能: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无采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舍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礼,则弱智伤神,切须忌之。”

无论怎么说,锱铢必较也好,慷慨豪爽也好,总之,钱已经成了一件事情。只要涉及到钱,问题的性质就变化了。一伙人围着一盘象棋残局品头评足,抬扛争辩;可是,一旦哪一方说要赌点什么,人们立即就噤了口,表情严重了起来――钱可不是闹着玩的事。

也许问题就在于,人们的表情往往过分严重一些。钱的魔力已经十分神奇,人们没有必要一惊一咋地进一步夸大。那些以钱为事业的人有机会多挣一些,人们无须嫉妒;某些明星开出天文数字的身价似乎不尽合理,好在这样的人目前还不太多。在我看来,“平常心”或许是看待钱的一种明智态度。多挣一点钱肯定是让人愉快的事情,但是没有理由因为挣得更多而勉强做一些让人不愉快的事情。钱能够让人们为自己创造一些小小的奇迹,诸如跨国旅行或者按照自己的愿望建造一幢别墅,可是因为这些钱而骄矜傲慢就会显得有些愚蠢。人们至少还要意识到,许多事情不是钱能够办成的――钱不能使一个人增加身高、改变年龄或者阻止太阳的升起。所以,一个人最好在钱的不同数目面前保持坦然和从容。钱多的时候可以过一过王子的日子,香车宝马,锦衣玉食;钱少的时候就像一个农夫,喂鸡养鸭,种稻割麦。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生活是钱的一部分。俗人一个,说到钱是很正常的事情。引经索典也罢,夸夸其谈也罢,只要明白这个道理,日子就会过得安详自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