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厂是我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民族工业企业,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官办企业。由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在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还被公认为中国最早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的实验田和中外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交汇点。江南造船厂的140年发展史,称得上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对外开放、自强不息的一个缩影,她的企业文化,始终是外向的、开放的,是为“打造一流”而“放眼看世界”的。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江南造船厂率先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20多年来先后为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造的船舶超过了200万载重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在江南造船厂的带动下,中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迅速崛起,闯出了一条外向型发展之路,造船产量已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三位。
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说,江南造船厂在时间上跨越了三个世纪,其发展带动了上海成为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对上海作为我国科研中心和重工业基地地位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在建设中的中船长兴造船基地是今后几年上海船舶工业发展的重头戏。在江南造船厂搬迁重建过程中,上海市有义务、也有责任给予大力度的支持。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小津表示,中船长兴造船基地的建设,将会改变中国乃至世界船舶工业的格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夯实重要基础。未来十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将把长兴造船基地建设成为本世纪最大、最现代化的造船基地,再造一个“新江南”。在向世界第一造船集团目标进军的过程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愿与中外海事界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分享中国造船业大发展带来的成果。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70%,外贸进出口量巨大,为船运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舞台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今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高传统工业的竞争力,再加上未来15年是中国的黄金发展期和战略机遇期,江南造船厂和中国船舶业会跟随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前行,迎来新的发展。
本报副总编辑赵德润在发言中认为,从江南造船厂1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对外开放”是中国船舶工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路,也是新时期中国船舶工业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民族工业要少一份自我意识、多一份团队精神,少一点民族情绪、多一点全球思维,少一点机会观念、多一些科学理性,更加重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更加重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和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才能在世界市场上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会上,中外海事界人士还回顾了江南造船厂难忘的往事、与江南造船厂合作的愉快的经历,同时也表达了看好中国造船业大发展的美好前景。他们中有华丙炎、沈?、郑瑞祥、顾建新、Stenersen、Jesper Petersen、Thieleman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