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论坛刚刚在北京落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又开启了大幕。据说,自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的55位获奖者中,至今健在的只有21位,而这次来到北京出席论坛的诺奖获得者就有12位。由此,有人豪迈地说“在当今世界,能够在一次论坛上聚拢如此多的诺奖得主,大概也只有中国能够做到”。此话当然不错。因为就
在当代,经济学一直处在显学的位置。所以如此,是因为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成了政府合法性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社会成员的普遍程度,以及社会成员对经济发展成果的享用程度,成了人们判断政府管理能力的最重要标准。更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在当代,市场体制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经济所采用的通行制度,这就使得基于市场体制、并以市场体制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有了更大“普适”空间。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和欢迎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显学因了这些精英而愈发地热火起来。因此,如此众多的经济学精英聚拢在北京论坛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实际上,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只与显学所揭示的经济现象相关,而与显学的冷热无关。况且,现代经济学的分支甚多、领域繁杂、学派林立,一个分支或领域里的精英,面对另一个分支或领域的问题形同门外汉的现象也绝非罕见。即使是经济学精英,对他们不熟悉或不能深入探究的具体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也给不出什么有价值的见地。这么说,并非毫无根据。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论关系,应该是出席这次论坛的一些诺奖得主的老师―――早期版本的《经济学》,其中也收录了几篇由当时的经济学精英撰写的有关中国经济方面的研究性文章或者这些文章的片断,这些文章,对作者所观察或研究的中国经济现象,无论是弹是赞,离我们当时所处的经济现实之远,简直不能以道理计。这就是说,显学之所以显,在于其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性上,而不在其热度的大小上面。解决市场中的问题,把显学应用于经济现实固然不错,但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和实用的技术。
我们看到,此次诺奖得主就中国经济发展所指出的问题或所给出的答案,并没有超出他们既有的理论研究范围和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其实,这些域外的经济学精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价是入木三分还是雾里看花、是鞭辟入里还是隔靴搔痒都还在其次,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经济发展中由我们自己去动手解决;以中国经济为具体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学术问题,也必须以我们为主去探索、研究,进而形成规范的理论。这,绝非是办几次论坛所能解决的问题。不是么,是发达的经济及其市场制度成就了经济学、造就了经济精英,而经济精英则成就了类似诺奖北京论坛这样的精英论坛。这个过程绝不能倒置。这也许就是诺奖得主来自美国,而美国也并没有举办过什么诺奖论坛的原因。
明了至此,作为显学的经济学,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真正显现作用,就必须在市场框架下发挥其所具有的本来作用。若此,显学的“温度”低一些怕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