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

2005-06-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纪宝成 我有话说

内容提要

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重振国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恢复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

是探索新型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的一种尝试。振兴国学要在创新的基础上重建,做到积极借鉴汲取前人经验与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开拓创新的有机统一。

国学又称“国故学”,指一国固有之学问。国学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始于20世纪初。一般认为,国学相对于新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引申而言,它即今人眼中的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可以把国学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国故之成为“学”,是近现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中国固有的学问被植根于西方的学术规范、学术体制和学术传统所取代,学术的现代转型被简单理解为学术的西方化。而中国自身的学术则成为“国故”,继而几乎沦为“绝学”,中国的现代学术与传统学术之间,出现了深刻的断裂。因此,为了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振兴国学。

国学,就形式而言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如中华文明中的观念文明部分,就是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的。它就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儒家所倡导的德治,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条件与文化主题与古代社会已有本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从事新型文化创造也不可能是对传统学术的简单回归,但是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研究国学,充分挖掘其优秀成分,重振国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恢复文化自信的需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衰落,在西方列强侵略时的无力,被人们采取一种文化归因的解释策略,简单地把原因和过错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身上。在这种心态下,国人对于本国固有文化和固有学术的自信心,降落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传统学术首先作为“国故”,失去鲜活的创生能力。今天,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与影响力日益提高,世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强烈。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重建国学就是要更好地张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与时代意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包括中华文化的复兴。每个中华儿女应当坚信,中华文化仍将再次焕发青春,再现活力,再展魅力。

第二,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国学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为手段,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了解和熟悉本国文化经典,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国民能够从国学教育和普及中了解到,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孔孟的严谨刚毅,又有老庄的逍遥豁达。传统文化也是开放的,《周易》尚变,赞“日新之谓盛德”。传统文化可给予我们更多的灵感、更多的人生启迪。

第三,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有助于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术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即大规模移植西方学术,把基于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经验的学术类型和文化类型当作普遍形态,当作现代学术与现代文化的典范。这种情况对于中国人文学术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学习西方人文学术,借鉴西方人文学术建立了学科制度和教育制度,并产生了大量学术成果,造就了大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人文学术普遍面临的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破解的文化难题。由于我们失去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失去了固有的人文学术支撑,便不免照抄照搬西方人文学术及学术体制和学科制度,而没有看到作为西方人文学术根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经验的限度,忽略了中国人文学术自身的经验、问题和语境,从而使中国人文学术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依据自己的资源,针对本土经验,不断创生新的文化理论的生命活力。我国的人文学术若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克服普遍面临的学科合法性问题与学科基础理论合法性问题,解决好学科制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真正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第四,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探索新型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的一种尝试。国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学科,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因新式教育学科体系的分类而被消解,分别归属于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在当前人文学术领域,普遍存在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科壁垒森严,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一批又一批学科背景单一、专业知识狭窄的专业人才,源源不断地被复制出来。在当今,不仅文理不融通,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也不融通,就是人文学科内部,文史哲也难以融通,甚至在某一专业领域,也被严格限制在划分得更细更小的范围内。重振国学,恢复中国传统人文学术融会贯通的传统,有助于拆除人文学科领域内的学科壁垒,探索建立新型的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

振兴国学应该是在创新的基础上重建,做到积极借鉴汲取前人经验与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开拓创新的有机统一。具体地说,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重建理念。今天重建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与重复,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思想与学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沉溺于单纯复古、甚至迷恋旧骸骨的泥淖。要沟通历史与现实,不为整理国故而整理,而是立足于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求启迪,为社会发展及增进人民福祉提供服务。要具有世界意识,开拓视野,注重东西文化比较,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定位,建设既融合世界潮流,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学。要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除传统的文史哲内容外,还要注重扩充新的成分,尤其是要改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念,增强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理与研究。

二要重建方法。传统的方法与手段要借鉴和运用,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而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包括系统论理论、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数学模型处理等。提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比率关系。同时,要广泛借鉴新的学科知识,如在史学领域,除了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外,还可大量引进口述史学、心态史学、影视史学、计量史学的知识,使国学研究与传承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随着对外交流的拓展,还必须加强语言上的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吸收海外汉学研究的成果。

三要重建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国学重建中的重中之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研究队伍,重建国学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必然流于形式。因此,建设一支具备现代理念、掌握现代科技、拥有扎实传统文化学术功底、富于献身精神的国学研究队伍乃是振兴国学研究的根本前提。在队伍重建中,高等学校将起主导性的作用,承担着搭建国学人才培养广阔平台的重大责任。我认为,应该尽快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国学专业。

四要重建学科。与人才培养相联系,国学专业学科的重建要以创新的意识予以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筹措。这包括国学专门人才的选拔方式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体系的建设、学制学位体制的确定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论证等。做到学科的重建有利于国学研究特殊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培养的人才真正能够成为国学整理与研究的骨干力量。

重建国学是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应当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坚信,只要秉持正确的理念,投入积极的努力,运用恰当的方法,那么,国学的振衰起弊、继往开来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孔子研究院名誉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