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鲲鹏展翅同风起

2005-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李汉荣、唐锐 本报记者 吴春燕 我有话说

80年前,孙中山先生手创中山大学,立志要建一所中国一流大学。而今,中山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把握和利用珠海校区的建设、“985工程”的建设、原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和广州东校区的建设这“四大历史机遇”,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文、理、工、医、管理等学科在内的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型

、国际化、综合性大学。

近年来,中山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出了“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制度激励人,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全面创造适合创新人才引进与成长的宽松的学术氛围”的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影响。

吸引一流人才

吸引大师级人才是一流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是高水平大学的标志。为此,2001年6月,中山大学开始实施“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工程,把人才引进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该计划直接从海内外引进优秀人才176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陈新滋博士;获聘2004年度“长江学者”的吴仲义教授,他原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系系主任,他“所在的学科保持了近20年的国际领先地位”;美国纽约雪城大学终身教授许跃生,“是计算数学学界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之一”;黎孟枫教授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是真正想回来做事的人”。

近年来,中山大学开始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1999年,理工学院许宁生教授从事新型平板显示材料与技术的研究,受聘为首批“长江学者”,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被授予“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10月11日,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参观许宁生教授的实验室后给予了极高评价:“这是一个很好的团队,绝对是一个世界性的实验室。”肿瘤中心曾益新教授1997年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自愿回到国内从事肿瘤研究工作,致力于鼻咽癌的相关基因研究、鼻咽癌EB病毒致病机理研究、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回国后先后获得CMB、国家863、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卫生部等各级科研课题14项,为广东省癌症的防治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他的带领下,肿瘤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了华南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用好原有人才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强调 尊重教师、善待学生,这是中山大学的基本价值观,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其目的是让每个中大的老师在中大感到自信、自尊、自豪,感到在中大个人能有发展。

为此,中大力求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制度环境,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治理境界。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坚持以教职员工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校长黄达人认为 对引进人才和原有人才要同等对待,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和发挥现有人才的潜力和作用同等重要。只要能做出优异成绩,不管是现有人才还是引进人才都一视同仁。基于这样的理念,中大的人才成长环境良性互动,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在各自的领域渐领风骚 2004年获聘的成长于本校的3位“长江学者”―――桑兵教授被誉为“在历史学科上开了一代风气”;杨培增教授则站在眼科临床医学的前沿为广大葡萄膜炎患者带来了光明;章明秋教授在高分子领域的辛勤耕耘使其在国际复合材料研究领域建立了良好声誉。

培养优秀人才

近年来,由于珠海校区、广州东校区的建设大大扩充了办学空间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中山大学的办学规模保持了平稳增长。目前在校各类学生57100余人,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已接近1 1,学生结构明显优化,办学层次显著提高。

中大明确提出了“以质量为生命,以提高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为优势,以创新为前导”的办学思路。在注重“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同时,鼓励“三早”,即早期接触实践、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 启动全校性的学生研究培训计划,每年资助约3000名低年级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暑期集中科研培训、自选或招标科研项目,设立科研学分,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该校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其全国重点学科数、“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人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入选数、全国教学名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数和经费数等重要指标都已位居全国高校前10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