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号”交船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之际,“巨大号”74000吨散货船(H2311)交船命名仪式隆重举行。
白发苍苍的江南造船厂的老前辈来了,事业兴旺的外国船东来了,见多识广的
6月2日,在本报与中船集团共同主办的“江南造船厂成立14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人士畅谈江南造船厂的今昔,气氛热烈。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心系江南造船厂,为它曾有过的坎坷感慨,为它今日的辉煌骄傲。
昨天 江南厂发展的关键几步
背景画面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老照片和江南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铁船。
发言人 华蘅芳的孙子华丙炎、江南造船厂原总工程师沈?、香港PC设计公司郑瑞祥
在江南造船厂的历史上,华蘅芳可谓开山鼻祖级的前辈。华丙炎是华蘅芳的曾侄孙,今年70高龄的他是坐着轮椅来的。他说,他爷爷华蘅芳和他的同事们当年建立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具有企业研究所的性质,工厂和翻译馆的搭配组合是十分先进、科学的构思。翻译馆不仅对江南制造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华蘅芳还翻译了《地学浅释》和大量的数学书籍,包括代数、三角、微积分等,并对数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西方的变量数学引进中国,促进传统算学向近代数学的转变。一方面,华蘅芳等人坚持依靠自身的力量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并通过消化和吸收,投入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在与西方学者合作译书的过程中,华蘅芳等人并不完全依赖西方学者,而是将实验与知识相结合,以获得对科学理论的真正理解。另一方面,翻译馆又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科学技术是中西文化在碰撞过程中最初的接触点,由此中国人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文化一直附属于主流文化之下,发育并不健全。翻译西方科学书籍有助于中国彻底摆脱“天朝上国”的自大意识,解放思想,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沈?则回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江南厂的情景。他说虽然相隔四五十年了,但有些事情在记忆中仍很清晰,犹如昨天发生的一样。沈?1953年进江南造船厂工作。当时,江南厂还处在生产恢复时期。厂房破旧,生产设施和手段十分落后,船台上还竖着“冲天杆”起重柱,船坞和码头设施也很差,但生产热情很高,工人、干部们干劲十足,凭着他们丰富的生产经验和高超的手工技术,日夜奋战,按时完成当时繁重的生产任务。当时的江南厂,修船占主要地位,生产任务很重,一方面为海军修理老式蒸汽动力装置的军舰,如“洛阳”、“南昌”、“西安”等舰和美制中小型登陆艇,另一方面还承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生产的一些商船进行大、中、小修理。当时施工条件差,生产方式还是传统的一套做法,很少有施工图纸和工艺技术档案,基本上全凭工人和管理人员自己的经验,以“口头工艺”进行现场调度。这种低效率的修船方法很快被淘汰。上世纪50年代后期,除了修船,江南厂还建造了一些民船,有50吨小炮艇、巡逻艇、舟桥、川江客轮等。后来民船建造迅速发展,从建造内河船舶发展到沿海货船,从数百吨小船发展到万吨级巨轮,从建造客货船发展到工程船舶,造船产量迅速提高。通过他的回忆,人们看到了江南造船厂生产技术的发展过程,看到了江南造船厂职工“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江南厂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正是这种精神使江南厂能在短短的十多年内,建造出万吨水压机、万吨级巨轮和修复了万吨级远洋客船。
著名船舶设计师郑瑞祥先生介绍了与江南厂联合设计64000吨 江南巴拿马型 散货船的情况。据他介绍,已故的香港泰昌祥轮船公司的董事长和主席顾国和与顾国华先生是协助中国造船工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先驱。作为国际知名的船东,1985年,他们第一个向江南造船厂订购了巴拿马型散货船。这一订单使包括香港和日本在内的海外航运界大为吃惊,纷纷质疑江南厂这一步迈得是否明智,同时更怀疑中国造船企业的交船能力,因为领先的日本船厂早已为这种船型设计出很高的性能指标。顾氏选择了江南造船厂作为这次冒险的实验场,并请曾留学英国的香港船舶设计师郑瑞祥博士会同江南厂,组建了一支联合设计队伍来进行设计。联合设计的目标是 要做到该船的性能至少不亚于当时市场领先者的产品,或许还要更好一些。1988年初,首条“祥瑞”轮成功交付泰昌祥。随后又建造了多条该型船。在国际航运市场上,该船型出色的性能表现为其赢得了“江南巴拿马型”的美名。这次联合设计使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造船工业的潜力,认识到中国的船舶专业人才有能力完成世界级的船舶设计,为中国造的船舶成功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今天 国际船东为什么选择江南厂
背景画面 江南厂全貌和江南厂生产的高科技船―――LPG船
发言人 德国劳氏船级社东亚区经理Dr.Klein、配套商MAN的代表Mr.Brenner、美国船级社亚太区代表顾建新、船舶营运公司RederietStenersen公司Mr.Stenersen
Mr.Brenner对与江南厂的合作非常满意,他最大的感受是江南厂培养了很多人才。他最初到中国时很难找到一个既懂英语又懂造船的好翻译,而现在他接触的江南厂的人几乎个个都能当好船舶方面的翻译。
Mr.Stenersen在江南厂订做过游船、化学品船和散货船,他说之所以愿意持续到江南厂订船,是因为江南厂造的船质量好,还可提前交船,而且服务好,日本和韩国的修船模式是方案不能改,而江南厂可以根据船东的需要,适当地对方案进行修改,这很可贵。
顾建新说,美国船级社与江南造船厂一起成长,共同发展,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这种情谊可追溯至八十年前,从美国船级社的4艘10000DWT钢质载货船的合作。到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船级社同“江南”再次合作为LASCO建造2艘64000吨巴拿马型散货船。经过双方努力,紧密合作,成功地将这一系列船按时交付船东。此后,双方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从江南厂第一代巴拿马散货船到现在的第四代巴拿马型散货船,都是双方合作的纽带。在合作中,江南船厂为美国船级社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船舶建造和检验的操作规范,是江南厂源源不断的技术财富,促进了他们在中国的成长与发展。
Dr.Klein说,1978年,当他还是一个年轻人时就来到中国开始了与江南厂的合作,他是看着江南厂一步步壮大的。世界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贸易就将带来两个百分点的增长,对船的需求也就随之提高,现在世界对船舶的需求量是每年7000万载重吨,以至于这几年各船厂的订单都是满满的,而现在中国是世界工厂,贸易量大,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超过日本和韩国,成为世界造船业的领头羊。
明天 长兴岛的未来值得期待
背景画面 长兴新厂址的全景规划图和施工场景
发言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祺、光明日报副总编赵德润、江南造船厂董事长聂成根、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广钦、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
江南厂能否再造辉煌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祺分析了宏观背景。第一,在经历了27年的9.4%的年均高速增长之后,有人在担心中国经济今后是不是会进入慢性的衰退 经过研究发现,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经济体,与以前某些小的经济体完全不一样,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城镇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劳动力的优势,这些因素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再延续15到20年的快速增长。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有丰富发展经验的中船集团公司包括江南造船厂不可能会脱离这样的发展轨道,一定会跟随快速发展的轨道前行,船业长兴。第二,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后,我们的产业政策面临着进一步改善和调整的任务。一是新型工业化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江南造船厂在100多年坎坷的成长过程当中,不仅能够生存下来,而且发展得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技术进步的不断追求。这是符合我国未来产业整体发展政策的基本导向的。其二,今后中船集团公司将会面临一个更加有利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支持。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候,不仅我们的工艺程序在发展,很重要的是,材料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中船集团公司如果说以前的历史还是更多地依靠外部,那么今后可能会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制造材料水平的提升,来推动公司的竞争能力。
赵德润说,江南造船厂被国内史学界称为“中国第一厂”,也被称为“中国最早吸收西方现代科技成果的实验田”,“中西方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结合点”和“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总结江南造船厂140年的发展历程,他认为面向大海,对外开放,是中国船舶工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路,也是新时期中国船舶工业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他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造船产业转移规律的支配下,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造船格局中新的一极。我国船舶工业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挺进国际市场,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自主创新,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典范。
张广钦说,在江南厂创造的上百个了不起的“中国第一”中,有相当多是与对外开放有关的。由于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江南厂面临搬迁重建,这是江南厂一次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难得机遇,将对改变中国乃至世界船舶工业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长兴岛是江南厂的希望工程,更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希望工程。未来十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将把长兴造船基地建设成为本世纪最大、最现代化的造船基地,再造一个“新江南”。
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说,上海市的市徽上就有船的图案。上海和航运、和船舶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去年,上海正式把造船工业列为上全市的战略产业,将在产业政策诸多方面对造船工业给予支持和帮助。在配套设施方面,如高峰用电、劳动用工、绿色通道、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方面给予保障。为了支持上海船舶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市场府在长兴岛划出了8公里海岸线,给中船集团公司、给江南造船厂。这显示了上海市政府对我国船舶工业、对中船集团公司、对江南厂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聂成根说,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国际航运业的繁荣带动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崛起。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以率先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的江南造船厂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江南厂先后为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造了200多万吨船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在江南造船厂的带动下,中国船舶工业闯出了一条外向型发展之路,在国际市场上迅速崛起,造船产量已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三位,为国际航运市场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江南厂在承载着荣誉的同时,也肩负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中船长兴造船基地的开工建设,江南厂将在那里实现脱胎换骨,成长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