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村里来了“下派支书”

2005-06-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程光勇 杨永锋 本报记者 王金福 我有话说

机关干部当“村支书”

“通公路了 听说还引来资金200多万元在咱村建厂呢?”近来,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荒坡村的农民好事不断,按照他们的话说,这都要感谢从乡里派来的新支书郭军民。而在洛阳吉利区的韩庄村,从镇里派来的新支书李联喜被当地百姓称为“喜支书”,因为自他任支书以来,多年的

出行难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今年以来,针对部分村党员年龄老化,党员群众没有“领头雁”等问题,河南省洛阳市选派306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的党员干部到全市农村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下派支书”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补充了新鲜血液,初步解决了农村无人管事、无章理事的问题,扭转了“散、乱、瘫、软”村的被动局面。

干部下乡重“实效”

在选派下乡干部中,担任洛宁县团委副书记多年的朱贺波被派到了相对偏僻的王沟村,该村农业基础薄、无村办企业,农民大多靠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对新来的支书,很多村民表示怀疑,“坐惯了办公室的人能弄好村务?”,在群众的议论和怀疑中,朱贺波迅速转变工作角色,请农业专家论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招商引资。同时他根据几个自然村居住分散、群众种植、饲养习惯不相同的特点,理出了“前种树、后种烟、中间养殖带种田”的农业思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王沟村发展养殖户30多家,如今得到实惠的群众高兴地把朱贺波称为村里的“当家人”。

“下派干部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吃透村情找优势,理清思路求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下派干部才能受群众的欢迎。同时我们对下派干部的发展有政策的保证,在任用上优先考虑。”洛阳市委组织部部长李少敏对干部下派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诠释。由于有了政策上的保证,选派干部吃住在农村,和农民一起商议致富门路,通过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组织外出务工队、兴办村办企业等方式为群众增加收入。

干部在“下乡”中成长

在干部选派初期,对到农村任职,一些人表示不理解:别人的工作是往大城市发展,为什么自己是从城镇到农村呢?为了给下派干部有政策保证,洛阳市专门出台文件在提拔任用上优先考虑下派干部。而对于作惯政策“传话筒”的乡镇基层干部,如今到到村里作“当家人”,关键在于能否给村民谋得福利,带来实惠。

“下乡干部与原来的驻队干部估计一个样,也就是走走看看,浮在面子上。”在下派干部到农村任职初期,许多百姓都表示怀疑。为避免下乡干部产生“短期行为”,洛阳市专门出台文件 下派干部到村里任职后,不再担任原来的职务,自身的发展直接与下乡工作绩效直接挂钩。郭建平,洛阳市孟津县常袋乡党委书记,亲身参与了下乡干部的选派工作。对此次干部下派情况深有感触,“以前的包村干部、驻村干部虽然也担负着一定的任务,但是没有在村里任职,无职无责,可以称之谓‘局外人’,压力相对小;这次到村里任职的干部有职有责,可以称之谓‘当家人’,村里各项工作都得想办法出主意,压力格外重,这更能锻炼干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