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 李翔摄影
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使8台地方运输车被困新藏公路海拔5100米某路段,“昆仑铁骑”满载救援队员和物资紧急出动,风驰电掣般直赶出事现场,在高
雪域禁区设置训练场
“昆仑铁骑”团官兵永远无法忘记数年前的那次已写进团史的屈辱经历:1996年,上级命令该团在24小时内将20吨紧急战备物资运送到海拔5300米的喀喇昆仑高原某地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高海拔的艰险道路,汽车兵们感到力不从心,最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将物资运送到位。这件事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却深深地刺痛着团党委“一班人”的心:未来局部战争形式风云变幻,不仅要求参战部队具备敢打敢赢的思想,更要具备在各种复杂艰苦环境下的作战能力,作为担负喀喇昆仑高原和藏北阿里地区重要的后勤保障部队,只有立足困难,不断飞越新高度,才能完成使命任务。从此,一场深化训练改革,提高在恶劣艰苦条件下后勤保障能力,打牢跨越式发展基础的攻坚战在汽车团打响。
面对艰苦恶劣环境,勇于探索改革的汽车团官兵,在被称之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一次次超越与突破,不断的实践、创新、磨练,催生了保障力和战斗力的不断跃升。为使全团官兵适应和熟练掌握高原环境下的训练要求、状态和要素,他们把训练场从海拔1500米移到海拔4500米以上雪域高原,并根据不同海拔、不同环境、不同地域展开各种课目的艰苦训练。短短的两年时间,冰河行车、雪天行车、“搓板路”行车、急速行车等艰难课目一一被熟练掌握;大车队行进、平原、沙漠和高原混合远程机动等复杂的保障训练,也在探索和摔打中被攻克。
靠自身能力为“铁骑”添翼
该团驻地偏远,保障区域90%以上属于海拔4500米以上“生命禁区”。为实现在高寒恶劣自然环境下快速保障能力,他们依靠自身能力加速保障力全面提升。每到一批新装备,团党委就及时拉向高原展开适应性训练。2001年斯太尔重型运输装备列装,这种运输车在平原地区载量大,性能好,但在高海拔地区受高寒缺氧和影响,汽车功率却下降到80%,从而影响了战斗力的提高。通过实践,他们在雪域高原展开了科研攻关,解决了汽车变速器和油路输入等相关技术问题,从而使这种装备如虎添翼,成为执行高原边防急难险重任务的主要装备。
在高海拔地区行车,受高寒缺氧和路况的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要比正常情况下缩短一半,这大大损耗了装备的使用率,给国家和军队造成了不小的浪费。两年前,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团利用自身条件,组织全团技术尖子一道研究,寻找提升装备使用年限的问题。一个月后,他们正式启动了装备维修跟车走的方案。团里修理连维修车和技术人员跟车上路,随时检修维护车辆。同时,团里建立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车辆护理、保养、检测等功能齐全的装备维修中心,大到发动机维修、考模喷漆,小到轮胎修补、高压冲洗,都“一条龙”式设置,从而结束了多年来困扰团队装备维修要出疆的历史。今年4月,上级配发了一批国内最先进的新型运输装备,面对这批装备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寒地作业不适应的诸多难题,团里技术人员仅用了不到一个星期时间就将问题迎刃而解。
人才方阵为“铁骑”护航
“好马需要配好鞍”。该团党委“一班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要想打赢未来多元化的局部战争,实现后勤保障供给的现代化、快速化,必须有一支能够适应高原恶劣环境和熟练掌握新装备的攻关型人才群体。他们着眼于打赢未来战争需要,实施了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保留计划。
修理所副所长陈思胜当战士时常年跑高原,有一身过硬的驾驶技术,在实践中发明了数个汽车装备维修技术革新成果,成功地为在海拔6000多米的“生命禁区”考察地形的国家地质队修理装备,由他发明的汽车气门拉力器等4项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后,为团里节约经费数百万元。2001年,陈思胜面临士官转业。为保留人才,团党委给军区写出专项报告,团长政委十余次跑机关,向首长汇报情况,终于留下了人才,同年,陈思胜被破格保送到军校深造学习。
该团保障区域横跨新疆、西藏,受自然环境和艰苦条件的影响,要求必须有一批技术过硬的士官驾驶员担负运输任务。为避免出现驾驶员人才短缺,装备等人的尴尬局面,汽车团领导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的需要,采取横向交流、岗前培训、以老带新等多种措施着力培养驾驶员人才队伍。目前,该团已形成了新兵下连即可驾车,一转士官就能单飞(单独执行高原运输任务)的良好局面,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随时准备迎接高原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