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团队的领头雁

2005-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王握文 通讯员 何成渠 我有话说
最近,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庄钊文教授率领的科研创新团队刚刚在国家某重大型号任务中一举中标3个核心技术项目,庄教授责无旁贷地担起了项目总师的重担。过去10多年,庄教授已担任过国家和军队5个重大科研项目的总师,他与同事们一路攻难克险,在我国高科技领域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军队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

六年铸一剑,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1995年6月,庄钊文教授与5名青年科技骨干请缨承担我国某型装备项目攻关任务。这是一个制约我国导航定位系统工程实施的核心技术瓶颈,国内相关单位10余年攻关未能取得根本突破,严重困扰着我国自主导航定位系统的研制与工程实现。

对于这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庄教授与课题组提出采用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技术方案。这一方法,国际上尚无先例,有关部门提出前期研制风险共担,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突破,庄教授他们则要承担一半的研制费用,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军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他们下定决心要拿下这个“拦路虎”。从此,这个由庄教授担任项目总师、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课题组,便开始了长达6年的理论探索与技术攻坚。

这是怎样一段拼搏与令人惊叹的岁月!课题组6年没休过寒暑假;6年完成了常规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任务;6年经历了从基础理论与建模仿真研究、原理样机研制、系统联调、正样研制与生产等8个阶段的科研攻关,终于打破了国外在这一核心技术上封锁与垄断。

2001年11月20日,该系统顺利通过国家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而全数字快捕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成果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将雷达目标识别研究推向国际前沿

出生在闽南侨乡的庄钊文,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在同龄人中较早地获得令人羡慕的博士学位。

雷达目标识别是庄钊文攻读博士时选择的研究方向。在当时,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面对挑战,庄钊文迎难而上,紧紧盯住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探索着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前进。

这期间,他远在美国的亲戚多次来信要他到美国工作,庄钊文一次次婉言谢绝。

1999年,庄钊文到美国进修。学习期满,他如期回到学校,一头扎进研究工作中,20多年艰苦的理论探索与技术研究,使他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在国内率先将模糊数学理论应用于电子信息处理领域,建立了以模糊检测、模糊估计及模糊分类识别为核心的模糊电子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框架。

―――针对目标电磁散射特性,首次提出了雷达目标多极化方程和极化状态距离概念,推导出一套完整的目标“极化极点”算法和“测量等效”重要结论。

―――将模糊集理论、人工神经元网络、柔性信息处理和信息融合等技术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目标识别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针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迫切需求,先后领衔承担了4项雷达目标识别与精确制导课题,其中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提高我军现役雷达等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学生超过自己才能算是成功的

随着一项项基础理论与科研课题的攻克,庄钊文先后获得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和国家实用工程技术“求是”奖,入选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9部。作为一名中青年科技专家,庄钊文无疑是成功的。

在庄钊文看来,个人的成功算不了什么,作为一名导师,让学生超过自己才能算是成功的。

1996年,王雪松成为庄教授的博士生,他将雷达极化问题作为王雪松的研究方向。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50年的研究一直徘徊不前,许多人望而却步。

有人劝王雪松,研究这一课题很难取得突破,弄不好连博士学位都拿不到。庄教授却鼓励王雪松朝这个方向努力,在雷达极化研究方面超越自己。

王雪松沿着导师指出的方向,认真审视被认为是经典的极化基础理论,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探索,他逐渐发现了极化基础理论的许多局限性,在经典理论的光环下很少有人提出质疑。于是,他大胆突破经典电磁波的极化概念,提出了瞬态极化这一全新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从硕士到博士的5年间,王雪松与导师一起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合作发表论文44篇,合作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有关雷达极化问题的专著《雷达极化信息处理及其应用》,他的博士论文《宽带极化信息处理的研究》入选200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如今,32岁的王雪松已成为雷达极化领域的青年专家、学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庄教授先后培养了50多名博士、硕士,有2人成为“全军学习成才十大标兵”,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很快成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