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日前宣布,全国沙化土地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过去“破坏大于治理”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这,是个了不起的历史性转变。
新世纪这5年,国家将防沙治沙列为生态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
沙化土地由增变减
春天的北京,是飞沙的季节。沙尘暴一来,平沙莽莽黄入天、随风满地人乱走,无不为之烦恼。在我国西部,在退化的草原、在广袤的沙区、在无垠的戈壁,人们却长年累月与沙抗争。自然与人的较量,从来就没停止过。
气象学家认为,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两方面因素:一是大气环流状况,二是地面植被覆盖状况。人类还不能控制天气,但毫无疑问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近5年,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近900万公顷,相当于过去10年治理面积的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及以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都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这几大工程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是防沙治沙的重中之重。
监测资料显示,与1999年相比,5年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16平方公里,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沙化实现逆转。同时,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和强度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据气象资料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沙尘天气高发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减弱,上世纪末起又出现急剧上升的态势,近两年开始减弱。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与工程实施前的2000年相比,工程区林草覆盖度平均提高近三成,生态状况整体好转。特别是河北坝上、内蒙古浑善达克和山西晋北地区,经过集中连片大规模治理,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生态防护林体系框架。2004年北京市城区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数下降,空气达标天数由1998年的27.4%提高到62%,增加34.6个百分点。
沙区生态状况的逐步改善对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和牧民传统放养习惯,一批附加值高的经济林产业、效益高的养殖业初具规模,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快。1622万人在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80元。
沙患威胁仍不可忽视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集中分布在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直接或间接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近几年记者在西南地区的高山草甸、内蒙古和新疆的草原、西北的荒漠化地区采访时,所到之处时常见到严重的鼠害。生态学家大多认为,鼠害严重是当地生态恶化、脆弱的生物链网遭到破坏所致,这是生态问题突出的明显标志。据国家林业局不完全统计,全国沙区鼠害年发生面积在30万公顷以上。
从国家林业局刚刚公布的数字来看,我国沙化面积由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变为每年缩减1283平方公里,但对于治沙,无论是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还是每年缩小1283平方公里,相对于全国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来说,只占2‰以下。
目前沙区生态仍十分脆弱,生态系统远未达到稳定状态,治理形成的植被刚处于恢复阶段,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全国现有的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中,有50多万平方公里具备治理条件,按现在的治理速度至少需要几十年时间,而且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此外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导致土地沙化的原因除了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即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用水资源这“五滥”,特别是超载放牧、偷牧、工矿建设对生态破坏依然严重,盲目垦荒现象有所抬头,挖药材、搂发菜等在局部地区仍有发生。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表示,当前治沙工作的难点在于,沙区干旱缺水,生态十分脆弱,随着治理的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难度将日益加大;沙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沙区生态环境承受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植被保护面临着巨大压力。此外,国家投入不平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投资相对较集中,但对沙化土地分布最集中的西北地区防沙治沙投入则严重不足。
2010年有效改善沙区生态
不久前,我国第一个《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经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从事治沙工作的人士普遍认为,《规划》的出台将对科学布局防沙治沙,加快沙化土地治理步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将达1300万公顷,封育保护372万公顷,划定一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沙区的生态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三北”(西北、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地区林草植被面积稳步增加,农牧民粮食及畜牧业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村能源匮乏的情况得到较大改善。京津及周边地区土地沙化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三北”和西藏一江两河等地,沙化类型多,扩展速度快,危害严重,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地区,将划定一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和试验示范区。黄淮海平原及南方湿润沙地,面积小,主要是在沿海、沿河、沿江等沙化危害相对较重的地带布设区域性治理项目和示范点。
针对单位和个人参与防沙治沙的情况,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土地利用方面,防沙治沙法作了比较完善的规定。税收方面,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发布对治沙和合理开发利用沙漠资源给予税收优惠的通知,规定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此次出台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更是确定了“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稳定沙化土地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延长承包期和租赁期。
沙区治沙造林大户的补偿问题也日益受到政府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给予扶持和补偿。如今,沙区造林大户可以平等参与林业生态公益林建设招投标,承担公益林建设,享受国家同等补助政策。国家林业局目前正抓紧协商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国家收购非公有制公益林的政策,并在贵州省开展试点工作。
治沙要治贫。各地在防沙治沙实践中,大力推广生态、经济双赢的治理模式,引导沙区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培植后续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内蒙古、甘肃等地沙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有些地区已初具规模,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