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浪花岂能淘尽英雄

2005-06-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牧辛 我有话说
中国近代始有新式军事学堂,当推李鸿章1885年在天津开办的北洋武备学堂。被称为“北洋三杰”的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被封为“长江三督”的萧耀南、李纯、陈光远,都是从这所学堂毕业后发迹的。但真正大规模、大面积兴办各类军事学堂并形成更大气候的,却是紧步李鸿章之后的袁世凯。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到三十三年
(1907),袁世凯在保定任直隶总督的六年间,一方面面临庚子以后的破败局面,处理善后;另一方面,着手改进和扩充北洋新军。袁世凯不仅在短短三年内练就了“北洋六镇”常备军,而且在编练新军的同时,本着“设立学堂为练兵第一要义”的宗旨,在直隶保定府兴办了不同类型的军事学堂。据文献记载:从1902年6月袁世凯在保定开办第一个军事学堂―――行营将弁学堂始,至辛亥革命前夕创办陆军预备大学堂止的近十年间,先后开办的各类军事学堂竟达十余所之多。特别是民国成立后开办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更是我国著名的正规化的兵科齐备、设施完整实施两年制正规教育,专为培养中下级军官的军事学府。它上承天津北洋,下开广州黄埔,为我国普及军事科学教育,培养各方面的军事人才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写下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颇为壮丽华贵的一章。

1912年10月20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学。校址位于保定市东金庄西,学校由本部、分校、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组成,占地约3000亩。校舍及各种设施完善,建筑讲究,布局合理,为一片气氛森严的砖瓦结构建筑群,四周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濠环护,军校正门门楼高大,气势与直隶总督署相伯仲。保定军校隶属于陆军部军学司,校长由陆军少将衔以上军职人员充任,下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五个专科,学制两年。教学中采用日本、德国式的训练方法,注重实践,极为严格。后由于军阀混战,经费无着,于1923年8月宣告停办,历时11年,前后8任校长,共办9期,培养了军事人才6754人,其中成为将军的即有千人之多。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作为蜚声海内外的正规军事学府,它开创了我国近代军事科学教育的先河,对中国现代军事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辛亥革命为始的民国期间,各毕业生先后在各地军校任职颇多,特别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从第一期开学时的战术、兵器、教授部等教官,几乎全由保定军校毕业生包揽。在南京政府开办的53所主要军校中,保定军校毕业生在31所军校担任过校长教育长等重要领导职务,在20多所军事训练机构中,也有很多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领导职务。他们在征战之余,还对军事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大量著述,涉及军事国防、将校修养、步兵操典、后勤业务、机械化作战、游击战术等诸多方面。军事教育理论家、曾任保定军校第二任校长的蒋百里,更是提出抗日战争持久战的第一人。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视为一种动态流变的过程,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严肃认真,十分审慎客观地对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军校生做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评论。内容丰富,立论严谨,脉络清晰,文字好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史功底。

“尚父阴符,简练揣摩成一派;武侯韬略,鞠躬尽瘁法千秋。”这是当年镶嵌在军校尚武堂门上的楹联。保定军校推崇的尚武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时正值清末民初改朝换代之际,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局势动荡,兵连祸结,鱼龙混杂。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政治派别的分野,形势的变化,保定军校生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其中除少部分沦为民族败类外,多数征战于北伐、抗日或解放战场上,一些毕业生(含肄业)成为国共两党中的著名军政要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白崇禧;共产党人叶挺、赵博生、董振堂,军事教育理论家蒋百里,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和平将军张治中,爱国将领傅作义等。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无论是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和新中国建设的时期,都有保定军校生的参与,他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尤其在民族危亡关头,他们置己生死度外,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精神,激励代代后人。

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系统全面地研究保定军校的著述,几近空白。《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史研究》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的一个断层,展示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现在,尽管当年的军校学子们均已作古,但影响并未消失。他们的子孙后代广布海内外,保定军校的声誉,保定军校生的事迹,对其进行客观研究评价,牵动着后人的心。“大江自有中流砥柱,浪花岂能淘尽英雄”,我衷心祝贺新哲等同志取得的成功。并希望继续努力,在军校研究上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不断取得新的更加丰硕的成果。

本文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史研究》(王新哲、刘志强、任方明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序,本报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