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在北京一些地方却出现“前人栽树,后人遭殃”的说法。原来,由于北京多年来采用单一树种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使森林内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病虫害大量发生。比如,平原地区由于病虫危害严重,在短短四十多年里,不得不频繁更换栽植树种,上世纪50年代钻天杨,60年代加拿大杨,70年代
民建北京市委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对城市森林本身的生态健康状况重视不够,并对怎样营建生态健康森林研究不多。例如,我国对于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工作的评价主要采用成活率、覆盖率等简单的数量指标,而对于采用什么植物种类、以何种方式配置这些关键问题没有系统的评价指标,从而造成不管怎样只要绿起来就行,至于绿得是否健康则很少考虑。
生态健康的森林是发挥其各种效益的先决条件,民建北京市委认为,北京市有关部门必须重新认识森林,树立科学的林业发展观,开展关于建立北京森林生态健康性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在全国率先构建森林生态健康性评价体系。研究的内容包括:在北京所处自然环境条件下,什么样的森林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采取什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评价城市森林的生态健康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哪些指标更好地验收造林绿化成果等等。
民建北京市委提出,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对现有人工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森林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
近年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在密云水库周边的三个区域内进行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试点工作。数据表明:“近自然森林经营”具有投入成本低、抗灾害能力强的特征,可节约至少30%的造林经费,大大提高了保水量,同时提高林分生长量在25%以上,对保护水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建北京市委建议在全市范围内,稳步推广密云县三个试点地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