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天,当86岁的亨利・狄克松开着车把记者带到他在伦敦南郊的家门口时,记者一眼就看到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铜色木牌,上面写着Mingaladon――一个不像是英语的词汇。
“这是缅甸一个空军机场的名字,1945年我被日本人关押在那里的第四战俘营。有一天,突然传来消息:日本投降了!我们这些战俘高兴啊。
狄克松是1942年2月在新加坡被日本军队俘虏的,在英国,像他这样仍活着的二战老兵越来越少了。1939年,当二战爆发时,20岁的伦敦青年狄克松参加了英国军队,随44师开赴法国。1940年5月英法盟军败退至敦克尔刻,在著名的敦克尔刻大撤退中,狄克松和战友们被德军包围,他借着夜色的掩护,偷乘小船,幸运地渡回了英伦三岛。
狄克松指着客厅壁炉上的一张照片对记者说:“这是我和妻子莉莉1941年结婚时的照片。”照片上的他身着戎装,高大英俊,妻子白裙淡妆,淑静端庄,这对年轻的新人目视前方,充满了对幸福的憧憬和向往。但此后的战争岁月却给狄克松留下了至今不能愈合的精神创伤。
就在拍完这张照片不久,狄克松随14师开赴印度,按计划要到中东作战。14师是英军的机械化部队,狄克松在师后勤部队开运输车。开进途中,珍珠港事件爆发,14师接到命令,丢下重装备,急赴新加坡。狄克松至今认为英军当时的部署很不得当,因为14师接受的训练是中东沙漠作战而非东南亚热带丛林作战,部队在马来半岛缺少空军掩护,对日军的防御方向又错误地选择海上。1942年2月15日,当日军从马来亚热带丛林中出其不意地冲到14师后勤车队前时,狄克松和整个后勤部队成了俘虏。16日,新加坡陷落。在整个东南亚战场上,英国军队有近2万人被日本军队俘虏。
“我最初被关在新加坡的战俘营,很快就被运送到泰缅边界去修建铁路。”狄克松所指的铁路就是举世闻名的“死亡铁路”。当时,日军为征服缅甸和缅甸以西的亚洲国家,急需一条给养供应线,便于1942年9月16日起,先后役使6.1万名英、澳、美、荷等盟国的战俘和20万名亚洲劳工,用16个月便修完了原计划需要6年时间才能完工的铁路。
“我每天都要做苦力,一天大概要干12个小时,有时接连3天都不能睡觉。”狄克松眼光穿过记者头顶的上空,喃喃道:“战俘们总是挨饿,我每天能领到的食物只有14盎司(不到400克),每天起床后吃一顿糟粮熬的稀饭,到了晚上才吃上第二顿饭。大家饿得不得了,偶尔能抓住蛇和猴子吃,算是运气。战争结束时,我的体重只有6.5石(约80斤)。”
“战俘们瘦骨嶙峋,往往身上只有胯间一块粗布遮体。条件的恶劣加上营养不良,很多战俘都得了如疟疾这样的热带病和烂脚病,烂得厉害的,只好把腿锯掉,不少人因此感染。因为没有医药,只能眼睁睁看着我们中间很多人倒下和死去。”
“我们住的地方很差,是用竹子搭建的长条窝棚,我住的窝棚里拥挤着大约30名战俘,前前后后就死了20多人。死人成了家常便饭,身边的战俘死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要负责焚烧他们的尸体,我当时都麻木了。”狄克松哽咽着说:“我依然记得,我最好的朋友基德临死前对我说:‘如果你回家,千万别告诉我妈妈我回不去了。’”
由于当时铁路沿线气候和生活条件恶劣,加之日军的残酷役使,先后有1.6万名盟军战俘和近10万名劳工死于劳累、疾病和营养不良。因此,这条连接泰国和缅甸、长约415公里的铁路称为“死亡铁路”。今天,这条铁路旁的一座公墓里还树着6982名盟军战俘的墓碑。有人说,铺在“死亡铁路”铁轨下的每一条枕木代表了一条性命。狄克松很幸运,只是脚被打伤过,但3年战俘经历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精神创伤,日本人给我留下的精神创伤今天还在作痛。”他含泪说道:“所有死去战俘的灵魂都将伴随我走进坟墓。”
为了支撑下去,战俘们经常唱歌。“昨天鼓舞过我们的精神,要让它今天依然继续……”狄克松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60多年前的歌曲,他至今还能唱完。战争结束后,他和当年的难友们每年都要聚会2到3次,每次都会唱起战俘营的歌曲,只是出现在聚会上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了。
狄克松拿出一本书说:“这是我写的自己的战俘经历,我是为孙子写的。他们这一代被灌输的是乌托邦一般的世界,我要让他们知道我的战争经历。我这么做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那些死去的人。”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战俘营里经受和耳闻目睹的种种苦难,书的序言写道:“虽岁月已逝……犹长驻心中。”令狄克松骄傲的是,这本并未打算正式出版的书被英国战争纪念馆收藏。“我认为日本人很野蛮,看看南京大屠杀,看看他们对中国人所做的一切。今天德国人变了,但日本人没有变。我认为告诉日本年轻一代战争真相很重要。”狄克松客厅显眼的地方放着一张照片,照片上他正在逗一位年轻母亲领着的日本小女孩。那是1998年5月27日日本天皇访问英国时,一位英国记者抓拍到的镜头。狄克松笑着说,他不是去欢迎的,而是去要求他道歉的。
狄克松给日本驻英大使写过信,要求日本道歉。对方的回信称,1995年前后日本首相已两次做了道歉。“我不接受他们的道歉,‘对不起’是一句到处都可以用的话。天皇是元首,应该由天皇来正式道歉。”
狄克松现在仍在要求日本对他们这些战俘进行经济赔偿。耄耋老矣的他,不知能不能等来期望的那一天。好在英国政府还没有忘记他们这些战俘,发给了他1万英镑的赔偿金。说到他们这些老兵,狄克松兴奋地穿上了挂满勋章的二战军服,在记者的镜头前显得精神矍铄。他说,8月15日,他将穿着这套军装,和其他战俘一起,参加英国女王出席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盛大庆典。届时,远东战俘们的后辈还将举办展览,回顾他们的经历。
60年过去了,昔日的硝烟已散。现在,狄克松开的是尼桑车,用的是索尼电视机和录音机,连他的朋友都对他天天用着日货感到奇怪。“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仿造者,他们很聪明。”狄克松放慢了语调,说:“但是,我永远不会原谅虐俘的日本人!”
亨利・狄克松和本报记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