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武汉演出市场曾陷入“有剧无场”和“有场无剧”的怪圈。一方面,市直院团报怨有剧目但没有演出场所,另一方面,剧场又处于“断炊”的状态。这种连锁反应的结果不仅两败俱伤,而且还形成了城市大众演出市场的发展瓶颈。
怎么办?武汉市文化局一手抓剧目创作,一手抓市场培育,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双休天天演
双休“天天演”是武汉市的一个独创。首先取得成功的是“月末音乐会”以及在七、八月份开展暑期未成年人艺术欣赏月等系列演出活动。即每个月末免费为大、中、小学生举办一场交响音乐会或民族音乐会,在七、八月间逢单日免费为中、小学生举办一场戏剧、戏曲、音乐欣赏会,两个月共计演出几十场。在演出过程中,市文化局不仅给予剧团和剧场经费补助,还针对剧场及观众群等特点,有意识地培育剧场演出特色,逐步形成了武汉剧院演出歌舞、交响乐、话剧;人民剧院演出京剧、汉剧、楚剧、儿童剧、曲艺;杂技厅演出杂技的格局。
双休“天天演”活动直接带动了剧目创作的繁荣。武汉汉剧院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排练了100出汉剧优秀传统戏,使剧目更新的频率大大缩短,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市京剧团推出不同流派的名剧欣赏,也深受群众喜爱。武汉歌舞剧院以《和谐之声》为题,创作了一台高水平的民族音乐会,将新民乐、流行音乐等时尚元素融入晚会之中。武汉乐团推出“音乐季”演出,系统地将国内外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广大市民。市儿童艺术剧院木偶团,在推出“笨笨狼”系列木偶剧的同时,又不断推出新创作的短剧,每到周末,儿艺小剧场都被小朋友们围个水泄不通,每演必加场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
武汉话剧院作为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剧院,曾创作演出过《同船过渡》、《春夏秋冬》、《三峡魂》、《母亲》等剧目,并分别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该院还十分注重小品创作,小品《真假难辨》、《一件棉衣》、《夫妻夜话》等连续在全国小品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正是基于这种优势,该院率先提出创作“汉派小品剧”这个概念,创作演出了汉派小品剧《搭白算数》。该剧短短几个月内演出超过百场,票房收入达到300余万元,仅剧院演出纯收入就超过百万元。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推出小品剧《你哧我》,此剧的推出再次使演出市场呈现出一派火爆场面,从小剧场演到大剧场,从社区演到工厂,牌子挂到哪里观众跟到哪里。
把舞台搬到乡场上
把舞台搬到农村去!写农民的戏,演给农民看;说农民熟悉的语言,讲农民关心的事情,已经变成武汉市楚剧团全体演职员的自觉行动。他们每年平均在乡场上演出200多场。
在孝感三叉演出时,道路狭窄,车辆和演出器材不能进村,他们就顶着寒风,背着器材步行两里多路赶到演出现场。在农村“土台子”上演出条件是艰苦的,停电了,在乡亲们举起的烛光中演出依然进行;刮大风、下大雪,衣衫单薄的演员在风雪裹挟的舞台上站立不稳,台下的演员就到四周去拉扯彩条布拦风……就这样,台上的演员们仍是开口一嘴沙,闭嘴一肚风。
无独有偶,武汉市京剧团近年来把拓展市场的触角伸出省外,连续几年赴温州地区巡回演出,平均演出180场,直接经济收入百万元。与市楚剧团不同的是他们在温州地区巡演时,正面临持续40多度的高温,以及蚊蝇叮咬、缺水、缺电和疾病的侵扰。
问他们这样做值得吗 他们笑着回答 谁说不值 每场演出观众达上万人次不值吗 演出结束群众围着不让走不值吗 台上演员唱台下老大娘端着热汤或冰水在舞台边上等不值吗 我们牺牲了自己很小的利益,却换来农民群众这么浓烈、这么朴素而又深厚的感情,换来农村这么广阔的演出市场,难道还不值吗 在农村演出的经费是少,但掌声不少;农村演出的舞台是小,但意义不小
欧洲再掀武汉杂技风暴
武汉杂技团因有夏菊花这样的艺术大师而享誉中外。但是,到去年上半年,武汉杂技团与欧洲演出市场一别就是整整17年。
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应该重振武汉杂技雄风 武汉杂技团从基本功抓起,连续开展了两次全封闭式的“百日集训”,聘请全国知名编导以及作曲、舞蹈、服装、灯光等专业人员,为武汉杂技团量身打造了一台大型主题晚会《英雄天地间》。该晚会以历史年代为经,以历史人物为纬串联整台节目,沿着历史时代主体精神的命脉向更深的艺术领域挖掘。这种挖掘无疑为拒绝整体性、故事性、连贯性的杂技艺术的土壤播种了一粒新的种子。
这粒新种子首先在欧洲发芽了。去年10月至今年5月期间,该团受荷兰梅登星辰公司邀请,赴西班牙、葡萄牙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商业性巡回演出,在两国11个城市演出220场,行程2200多公里,观众达15万人次。武汉杂技团所到之处剧场爆满,盛况空前。当地的各大新闻媒体更是连篇累牍进行跟踪报道,使武汉杂技团的演出成为当地的一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