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主体思想范式的消解与杂家研究方法的重新审视

2005-07-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崔存明 我有话说

在中国学术史上,“主体思想范式”在诸子学研究,尤其是杂家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其要点是首先探讨在研究对象的思想体系中以哪一家思想为主体,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在这种研究范式下,对杂

家学术价值的认识历来差强人意,《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即可为代表。因此杂家研究要有新进展,首先就要对这一研究范式加以重新审视,寻找新起点。近读中华书局“中华文史新刊”中的《〈金楼子〉研究》一书,颇感其所采用的“主体思想范式”以外的研究方法,对杂家研究走出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因此略作分析,以期对当前的杂家研究乃至诸子学的研究有所启迪与参考。

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层次:史料――史学――思想。只有扎实地打好前两步的基础,才能得出严密可靠的结论。《〈金楼子〉研究》一书在研究思路上,正是按照这一逻辑循序渐进的。通观全书,作者以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金楼子》为主,辅以《太平御览》引文,《永乐大典》引文和文渊阁《四库全书》等不同版本《金楼子》进行参照比较研究。前四章对《金楼子》的成书时间、体例和版本、著录情况以及文献价值等进行了考辨;后五章对《金楼子》的思想体系、文笔理论、文学本质观、文学创作思想和文学批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每一层次的具体研究中,作者都是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有根柢的新见解,略示如下:

其一,在史料整理与文学史的逻辑考察基础上提出新说。《〈金楼子〉研究》首先对《金楼子》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整理与集成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在《金楼子》成书时间问题上,作者先总结了历史上陈振孙的“萧绎为湘东王时”成书说、王鸣盛的“萧绎即帝位后”成书说和余嘉锡的“侯景之乱之前”成书说,然后详细比较了三家之说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楼子》成书“并非一时一地所成”的新说法,并辅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显示了作者缜密的文学史逻辑思维功力。这一新观点的提出,赋予了《金楼子》一书新的学术价值:由于它不成于一时一地,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将其作为研究齐梁之间历史发展、社会变迁的新史料之一。

其二,在思想研究上多有创获,兼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有了扎实细致的文献分析与整理基础,作者进而对《金楼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多有创见。比如在“《金楼子》的思想体系”一章中,作者有言:“一般来说,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将要出现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时,总是率先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融合各种学说、杂取各种思想以成一家之说的趋势。秦统一中国前产生的《吕氏春秋》是这样,隋统一南北前夕出现的《金楼子》似乎也是这种情况。杂家思想其实并不杂,其兼容并包的理论形态往往因各家思想和各部分理论形态的整合而产生新的理论体系,因而也具有新的功能,形成新的特征,并预示着新的社会思潮的到来。杂家的理论形态开放性和不完全性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这里,作者结合历史变迁与文化思潮的互动性,以深邃的历史思维,指出了杂家自成“新的理论体系”。这一观点同中国传统的杂家研究史上以探求“主体思想”为代表的主流观点相比较,可以说是一个新思考理路的揭橥。又如在关于《金楼子》的文笔理论、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思想等等,作者也多有新见,此不胪列。

要之,《〈金楼子〉研究》一书史料整理扎实全面、学术史的逻辑思考深入严谨、思想体系研究在传统的主体思想范式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为杂家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杂家研究方法的局限,促成杂家研究走向新的深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