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采访途经广西西北部东兰县和凤山县交界处时,看到一块巨石上,新刻了两个红色大字 丰碑。此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时两年多组织实施的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已进入尾声,淳朴的人民用这种方式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在革命老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动人故事……
革命老区的重生
由于各种原因,东巴凤革命老区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后仍十分贫困。2002年,三县有贫困人口40.63万;有近5000多个自然屯不通机动车;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文化教育、医疗条件普遍较差,青少年初中升学率仅为37%左右……
没有老区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广西的和谐发展;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代文明的成果更应该惠及这里。广西壮族自治区决策者们下定决心,用2年左右的时间,集中物力财力,以歼灭战的形式,彻底改变东兰、凤山、巴马三县基础设施薄弱状况。
这是一场特殊的大会战,没有刀枪,却炮声隆隆、硝烟滚滚。它囊括了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生态建设等12类34项75312个子项目,总投资22亿多元。
2003年5月18日,九圩到巴马二级路九圩至东兰段开工,大会战从此拉开序幕。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老区呈现出一幕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景象。
各县乡村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有的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凤山县水利局局长周隆刚到长洲乡指导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时,两过家门而不入。凤山县巴甲村村民王美春把家里惟一的一份田让出来建四级砂路。巴马那社乡东烈村群众在专项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自发捐资两万多元,自带伙食,顶烈日、冒风雨,奋战在村屯级路建设工地上……
人与环境和谐,老区换新颜
记者日前从南宁起程前往韦拔群的故乡东兰时,峰回路转的山路依然,却十分平坦,汽车平稳地疾驰,连绵起伏的群山,漫山遍野的绿,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到达县城只用了3个小时,而在以前要将近一天时间。
大会战后,东巴凤三县等级公路里程由498.74公里上升到2301.6公里,仅东兰全县通等级公路里程为929.724公里,是大会战前的4.27倍,东巴凤离外面的世界不再遥远。
东兰县东兰镇巴拉村韦卫平老大爷房前屋后干干净净,他打开沼气阀,一拧电子打火开关,灶头上就蹿出蓝色的火焰,“以前每三天就要上山砍柴,现在轻松多了,山又绿了,水也清了 ”他指着厨房里的脱硫调压器介绍说 “沼气燃烧会产生硫,通过这个装备,不仅脱硫而且安全又方便。”环保、节能的现代意识,如此自然地在一位山区老汉言行中体现出来。
在大会战中,经过退耕还林,农民的田地变少了,收入从何而来 在巴拉村里,记者很快找到答案。在屋前的空地上,妇女们聚在一起,做网纱布绣花加工。韦阿姨一只手拿住绣花针穿好珠片,一只手飞快地在网布上刺绣,两手配合,像只蝴蝶上下起舞。她说 “空闲时做绣花加工可以维持家里正常的开销,丈夫在广东打工,收入比退耕还林之前好多了。”
生态建设项目实施1年多来,累计退耕还林28.5万亩,3万多农户已经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收入来源;建起6万多座沼气池,沼气池入户率由先前的22.5%提高到69.66%,37个乡镇8万多个农户直接从中受益。
以人为本,着眼未来发展
走进东兰县拔群中学,映入眼帘的是韦拔群的雕像,崭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鲜花绽放的花圃……陈爱良同学告诉记者,以前的宿舍是泥瓦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乡,一栋红黄相间的三层小楼引人注目,这是燕洞乡文化站。村民黄大昌正在阅览室认真地抄写养猪技术材料。他告诉记者,以前靠传统办法喂养,小猪容易生病,一窝十几只猪仔到最后只剩下几只。自从去年建起了文化站,一遇到问题就来到这里找书看,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一年养猪的收入就达到1万元。
在东兰县武篆乡中心医院,刚做妈妈的韦美灵说,大会战后,乡医院有了产科,村里的妇女都来这里分娩。据介绍,在大会战前,东兰县产妇的死亡率为82/10万,今年到目前为止是0。
对于老区来说,如果没有人口素质与基础设施的共同提高,和谐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教育、文化、卫生等一系列关乎人口素质提高项目的实施,使东巴凤老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县新增中小学校舍面积130946平方米,上学难问题解决了,入学率提高了;乡镇文化站成为农民群众获得科普信息、致富信息的一大窗口;医疗业务用房面积增加29360平方米,医疗设备进一步完善,做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