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缩小差距 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2005-07-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庆环 我有话说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近日结题,这一研究的课题组在两年多中将研究方向集中在缩小教育差距上,形成的66万字的研究成果报告显示:缩小差距,已成为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更严重

课题组通过两组

最能体现教育差距与经济差距的数据,对1995年以来两者变化的情况进行了考察。一组数据是居民消费支出与教育支出的比较,一组是人均财政支出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较。

课题组是以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的平均数作为东部水平的代表,以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五省的平均数作为西部的代表,考察的结果令课题组非常吃惊,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差距更严重。比如说,从1995年到2002年,东部三市与西部五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2.8倍扩大到3.73倍,但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却从3.71倍扩大到3.88倍。除了地区的差距外,无论在东部还是西部,城乡间的教育差距也大于经济差距,如东部三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倍扩大到2.34倍,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则从1.87扩大到2.97倍,而西部五省城乡居民前者的数据是从3.7倍扩大到3.82倍,后者的数据是从4.73倍扩大到5.80倍。

另外,考察对相同时期、相同地区人均财政支出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进行了比较,显示出我国地区间、城乡间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同时,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同样拉得更大。如东部三市与西部五省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从1995的3.25倍扩大到2002年3.38倍,同期,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西部小学从3.23倍扩大到3.85倍,普通初中从2.65倍扩大到3.39倍。

省内教育差距比省际间更严重

课题组以人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这4项基本指标对我国教育经费差距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比如从人均教育经费来看,2001年,东部平均619元,中部264元,西部282元。另外,东、中、西部在其他三项经费指标上的差距同样显著,其中以教育公用经费的差距最大,数据显示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16,西部为0.25。这些数据在显示地区间的教育差距的同时,还显示出由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教育的发展有所加快,而中部的差距又突显出来,有多项指标呈现出“中部凹陷”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考察结果显示不仅全国有东、中、西,各省内也有“东、中、西”,而且省内教育差距要大于省际教育差距。课题组进行的山东省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的大型调查充分表明了这一状况。

山东省是一个近亿人口的大省,其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教育发展程度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在山东,人均教育投入总量却呈自东向西递减态势,东部发达的E县是西部A县的4.68倍。从义务教育的完成率来看,西部最低的A县为76%,东部最高的E县为99%。

课题组认为,山东省内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某些省份省内存在的教育差距比山东还要严重。

政策构建是缩小差距的关键

课题组认为,教育差距的形成有长期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很多教育差距的缩小需要在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步解决,但是在现有状态下,积极进行政策构建和制度建设,是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

逐步弱化并最终消除人为扩大教育差距的有关政策是政策构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可否认,我国现有的很多教育差距是由政策本身造成的,有些政策是在制定的时候就存在偏差,有些政策是制定时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些政策已经不能反映社会进步的要求,有些政策经过努力创造条件可以得到明显的改进。这些,理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课题组认为,在这些政策中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形成的城乡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或可称为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01年颁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其中初中的生师比为:农村18:1,县镇16:1,城市13.5:1;小学的生师比为:农村23:1,县镇21:1,城市19:1。其实,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农村教师配置标准应该高于城市才更符合需要。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应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长期目标。

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是课题组针对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构建提出的对策之一。课题组的一类主张是中央政府以及省级政府应当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大规模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另一类主张是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

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及时掌握教育差距情况并提供预警是课题组提出的另一个对策。课题组认为,经济学上的基尼系数已被广泛使用于判断和衡量一个国家居民收入的差距,并产生了良好的决策效果。国际上已有用基尼系数测定教育差距的研究,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在从事这一研究。但总的说来,对于教育差距的科学判断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绝大多数决策部门尚无应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分析教育差距的意识,也没有从政府的角度对我国教育差距进行科学测量和公告的先例。课题组建议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通过各地、各校与系数的对比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决策部门起到预警作用,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法律或行政手段将均衡系数控制在一个规定的范围。

政策构建中还需考虑的因素

在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专家鉴定会上,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郝克明、柳斌、李连宁、顾明远、陶西平、朱小蔓、郑富芝等教育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实践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课题组把“缩小差距”作为教育的一个奋斗目标提出来,显得很务实,它既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又可以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专家学者们还对缩小中国教育差距的政策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教育差距中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原因。通常人们会认为经济发达的省份,教育自然发达,但是情况并不如此,例如广东和浙江两省经济水平差不多,但是广东省内存在的教育差距问题要比浙江严重得多,而处于“中部凹陷”的湖北省的教育均衡发展程度甚至比一些东部省份还要好,究其原因,当地的文化观念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女童的教育问题也是一定的文化因素决定的。因此,在政策构建中一定要考虑文化因素。

专家学者们认为关注缩小教育差距,必须关注目前在城市里存在着的基础教育的差距问题,他们认为,由于城市决定着文化观念和文明流向,因此,有效解决城市以择校为代表的教育差距问题,对缩小教育差距至为关键。另外,他们认为缩小教育差距不只是经费投入均衡化的问题,还存在着教育质量均衡化的问题。

法制建设是专家学者们呼吁的最大热点,他们认为在缩小教育差距上,健全的法制是最有力的保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