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可忘却的五天

2005-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黎军 我有话说

“七・七”烽火点燃以后,我参加了“平津流亡同学会”南下,到达南京后不久,“同学会”解散了,同学们分别流亡各地。我和几位同学在第二年年初,辗转到了汉口,参加一些抗日活动。

“七・七”周年时,我亲历了一场终身难忘的情景。当时国民政府在汉口的有关部门,如国际宣传处、中央通讯社、国民政府军事

委员会政治部等,为纪念“七・七”抗战周年,庆祝台儿庄大捷和平型关之战的胜利,更主要的是为鼓舞前线我军士气,激发武汉三镇(当年建制是汉口市、武昌省会、汉阳县,合称“武汉三镇”)民众抗日爱国情怀,配合面临的“保卫大武汉”之战,决定举办一个“抗日宣传周”。这一活动由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负总责,“宣传周”计划由厅长郭沫若起草并具体安排,经部长(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副部长周恩来议定,报请最高当局批准后实施。

“宣传周”活动中有一重要项目:设立献金台,举行献金活动。

献金台原计划在汉口设三座,在武昌和汉阳各一座。“七・七”这天,天刚一亮,一群又一群市民就从四面八方奔向台前,从清晨到黄昏一直“奔流”不息。武汉三镇是全国有名的“三大火炉”之一,可人们虽汗水湿透衣衫,仍然井然有序地顶着骄阳排长龙。汉口的一个献金台,一位黄包车夫刚在马路边停住车,接过顾客的车钱,就直奔台前。一位老人本已临到该排在“龙首”了,却一闪身让开,说:“你还要去拉车,我让你先献。”这车夫不但把顾客刚给的车钱献上,而且把这一大清早赚的血汗钱也全献了。

这五座献金台,台台前面都奔涌着这样的人流:有机关职员,有茶楼酒馆的堂倌也有他们的老板,有澡堂擦背的,也有街头摆地摊的和擦皮鞋的,有码头工人,还有“老妈子”(女佣)以至于“叫花子”(乞丐),还有大公司大银行经理、襄理,还有教授、教师,社会名流和普通市民,有满头银发的老翁,也有一头青丝的妙龄名媛……

献金台原规定只献金三日,后来不得不延长两天;本是五座固定台,后来又增加了三座流动台。第二天上午,两位从安徽逃难出来的小学教师(夫妇俩),前天才在武昌亲戚家住下,今天就来献金。

人们献的不只是法币(当时中央银行的纸币,“法币”是通称),还有银元、铜币、外币、金首饰、银杯、银盾、金手表和药品、衣服等等。献金者有的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三次来献。据统计,献金总数100万元挂零(包括实物折合法币数字),人数超过百万人次,而当时三镇人口总计不过70万。三镇沦陷后,日伪军还曾追查过献金人,不少人受到了迫害。

郭沫若的《洪波曲》和夏衍的一篇文章对那次献金活动均有记载,但遗憾的是皆只寥寥几笔,语焉不详。当年的汉口大小报纸对之是有详细而具体报道的,不知今时还能寻找到这些资料否?

如此这样全民热血沸腾的爱国抗日活动场景,是八年抗战史页中的闪光之页,是永垂青史的篇章。抗日战争是举国一致的全民抗战,有浴血奋战的正面战场,也有艰苦抗敌的敌后战场,有“大后方”全民协力以各种方式支持战场将士御敌的爱国情操,也有敌后边区广大民众誓死掩护我军抗敌的各种活动。上述这难忘的五天,也当为我们所铭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