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文化育文明

2005-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邺 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

辉煌的过去,灿烂的现在……作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北京市西城区正在用她厚重的积淀、不竭的激情营造着文明城区的生活环境。

文化资源孕育文明

阜景文化街、皇城区、什刹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西四北一至八条四合院保护区等文化资源显示

度很高的“一街三区”,加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60处,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33处……搭建起古今西城的文化发展大格局。

中国京剧院、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铁道文工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央音乐学院、总政歌剧团……一大批全国一流的文化艺术单位、研究机构、演出场馆土生土长在西城。

西城文化资源就这么富饶,就这么得天独厚。

西城区文化发展基本思路出台后,与辖区文化单位对应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健全区域文化服务功能成为全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区、街、居三级文化中心、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的更新和基层文化载体的配套建设逐步完成。西城的文化网络正在连点成片,既方便了居民群众参加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又营造了健康和谐的地区文明生活氛围。

2004年4月6日,中国文学馆馆长舒乙用“根”来形容西城在老舍等艺术家心目中的位置,他说,“将西城作为地域标志,把一大批文化人‘圈’起来,让无界的文化有了有界的家。”

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集中在西城31.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构成了用之不竭的“西城文化、西城文明”。

群众文化哺育文明

有了深厚的底蕴,加上合理的梳理、整合,西城构建起既能释放古都文化潜能、又能包容现代文明的特色文化圈。在这个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圈子里,富有时代气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将“文化西城、文明西城”完整、立体、动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白云观迎春民俗庙会、什刹海文化旅游节、西城之春艺术节……已有的文化品牌正在做大叫响;“月末大舞台”、“西城演出季”……新生的系列活动一经推出便收到良好效果;西长安街的“红墙”文化,月坛的“和”文化,金融街的“融”文化……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西城这块文化热土上,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以节庆为龙头,以品牌为亮点,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的文化繁荣局面。而这种专群结合、以专促群、全年不断、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理念给西城百姓带来了和谐、关爱以及岁岁年年的欢声笑语。

据统计,仅2004年,结合纪念建党83周年和建国55周年,全区举办了区级、街道级、社区级群众文化广场活动450场,参加活动的群众达35万人次;“双百”工程进一步向社区延伸,为广大市民特别是4万余名困难群众放映电影70场;100多个社区及驻区部队,举办了合唱、戏曲、摄影、书画等展览、讲座129次。

如今,每到休息日,随便走进一个社区,人们都会被居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所吸引。秧歌队、舞蹈队、书画社、诗社等群众业余文艺团体活跃在大街小巷,全区388支社区文化艺术团队已经做到了月月有节目,常年不断线。

文化兴区培育文明

今年5月,伴随着《北京西城文化新视野》的正式出版,“文化兴区”战略研究在区委、区政府主持下,历经一年,围绕《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报告》等四个课题的调查研究顺利完成,最终形成7万余字的研究成果。

在文化兴区战略的带动下,西城将要编纂《西城文化史》、《什刹海学》等系列丛书,编制西城自助游、休闲游、文化游等旅游手册,出版西城文化地图。《西城追忆》等刊物越办越有活力,同时加大了对地区文化资源的推介、历史知识的介绍,将地区隐性文化底蕴激活并展现出来,使已经沉淀的、逐渐消褪的历史记忆逐步彰显,丰富人们对西城的文化记忆,唤起人们对这方水土的深厚感情,延伸和放大西城情结,激发西城人的归属意识和自豪感。

西城区委宣传部部长傅华介绍说,“文化兴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关系和谐、适宜人居的一流文明城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