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攥成一个拳头”的精神

2005-08-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西来 我有话说

徐贵祥的长篇新作《八月桂花遍地开》由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他在荣获最新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历史的天空》之后,贡献给读者的又一部抗日题材的力作。作品写得扎实、大气,故事曲折回环,人物颇富传奇色彩,读来让人提气,长精神;读不完,就放不下。问世以来,在文学界,在读者中,都有很好的反应。

徐贵祥属于年

轻一代的军旅作家,抗日战争他没有亲历过。他在作品中展开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到1939年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那时他肯定还没有出生,他要处理的这个战争题材,很像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时,面对1812年俄国人的抗法卫国战争的题材一样,属于父辈的历史。因为没有对那个已经过去的历史时代的切身体验,他必须在动笔之前翻阅大量的文史资料,并烂熟于心,然后才能通过想象,通过个人体验的移置,让那段历史重新在他的眼前活化,感性化。他是经过了深入的、认真的研究而后动笔的。这绝对能够从他所塑造的人物和所编织的故事中看出来,更能从他所要传达的思想、所要揄扬的精神中感受到。

想象能力,是从事艺术创作,特别是如小说、戏剧一类叙事作品的最基本的能力。想象能力的有无和强弱,它的创造性与新颖性,往往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柳青在其《艺术论》中说,在创作中作家要不断把自己对象化为他笔下的人物。所以,想象力尽管在作品中也表现为对环境、氛围、自然物象等的描写,但最主要的还是人物,即想象力归根结底是作家把自己对象化为他笔下的人物的能力。从这一点看,徐贵祥有超强的想象力,他很会编故事,很善于描写人物。

我以为,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团结一致,攥成一个拳头的精神。这是那段苦难的民族历史中最可贵、最值得珍惜的东西。靠了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者称那段历史为“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称之为“中国记忆”。他说:“这里的‘记忆’并不单纯是往事,而重要的是,通过已成为往事的历史,通过已成为过去的人物,从那些的确可以称之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博弈场面里,显微蛰伏在我们中国人血液中的、骨骼中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魂魄;找到中国人的感觉,找到我们曾经有过的足以傲视群雄的威严。把话说大一点,我希望我的读者从中看出浇铸我们民族坚强性格的希望之光。”我把这段表白看作是作者写这部书的根本立意所在,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胸怀与器识。正是这种胸怀与器识,使得他敢于驾驭这样的重大题材,表现出开阔的视野,做到举重若轻。

在作品中,徐贵祥为我们塑造了那个年代在江淮战场,在陆安州与敌人周旋的一群英雄人物,他们是那个年代我们民族的脊梁,是“九地黄流乱注”时的中流砥柱。作者首先把自己对象化为他笔下的这样一群人物,他们是沈轩辕、霍英山、方索瓦、彭伊枫、唐春秋等。

沈轩辕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人物,拳头正是通过他而攥紧的。他是新四军陆安州特别军事委员会书记,陆安州抗日战线总指挥,又是国民政府陆安州行政公署专员兼警备司令,又打入陆安州被松冈委以陆安市长的伪职。传奇的年代,传奇的经历,使得故事的情节充满了曲折,有时还不无某种神秘色彩。他们明暗三种身份的转换,大大增强了作者笔墨驰骋的空间,也大大调动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比如他直接由徐向前掌控打入国民党军队完成特殊秘密使命,反被红军保卫部门误捕、审讯的经历;他与王凌霄罗曼蒂克的革命爱情的曲折故事;他以古井坊少东家的身份取得松冈信任,出任伪市长而又以“老头子”的化名指挥陆安州抗日战争全局的惊险经历,等等,都既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又让读者为他捏一把汗。而他又始终指挥若定,潇洒自如。而在那些惊心动魄的场合,他的内在的精神,又让你觉得荡气回肠。这是一个很难写,又很重要的人物,他立住了,全书便有了支点。

除沈轩辕外,方索瓦的忍辱负重,长期埋伏,险些死在自己人手里的故事,写得也很有特点。他们这种精神,更是难能可贵。还有霍英山的另一种形式的赤胆忠心。革命队伍委屈了他,他把所有津贴交了党费,自离队伍讨饭还乡,又拉起队伍抗日,重回革命队伍,不计较,不埋怨,最后在与松冈的决战中又那样惨烈地以身殉国。这些人物要表现的,正是作者非常看重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不仅战争年代弥足珍贵,现在和将来都需要。他们当然是作者把自己对象化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把敌人写得简单化,脸谱化。他说,“我在写鬼子的时候,感觉中我就是鬼子。我在进入到一个鬼子的角色状态后,我是坚定的、凶残的、勇猛的甚至是智慧的。同时,我又为这个角色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和被‘皇化’、‘军国’、‘武士道’文化教育而形成自卑和自大并存;人性压抑及兽性膨胀的扭曲性格而深深地悲哀。”这样的理解和这样的写法就深入了一个层次。以具体人物而论,松冈的执行“怀柔”政策以及他性格深处的刚愎自用,荒木冈原的深受军国主义毒害及其顽固、凶残,都是写得很到位的。

尽管从艺术上看,这本书还有些粗糙和可以进一步打磨的地方,但却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写这样一本书,出这样一本书,读这样一本书,攥紧拳头,面向未来,都是很有意义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