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无私的山;沂河,奉献的河。
“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一个儿子送战场……”
战火纷飞的年代,山东临沂人民倾尽所有拥军支前,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沂蒙红嫂”、“沂蒙母亲”,一个个灿若繁星的爱国拥军典型名扬天下;和平建设时期,临沂人民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国防和
爱国拥军的热土
临沂市历届党委,人称“爱国拥军”班子。
徐智勇曾在海拔近四千米的青海果洛州当过3年武警。入伍期间,他患中耳炎引起并发症,听力下降;退伍后又长恶性肿瘤,生活陷入困境。就在这时,临沂市委书记李群走进他家,拉着他的手说:“子弟兵为国家作出奉献和牺牲,老区人民不会亏待你们。”经过李群多方协调,徐智勇工作和生活很快得到妥善安置。
临沂市在战争年代是革命老区,和平时期是“兵员大市”,优抚对象达30多万人,平均每10个人就有1名优抚对象。其中,老烈属、伤残老军人、复员退伍老军人等“三老”优抚对象4.3万人。优抚对象多,经济负担重。但临沂市委书记李群的认识和历届前任高度一致:优抚对象多是老区的光荣,把他们照顾好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稳定军心、为党分忧的大事。
每年,在及时足额发放抚恤补助金基础上,临沂市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并通过市、县、乡三级领导带头包扶,积极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认真解决特困优抚对象的生活和治病难题。2004年初,临沂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今年6月,李群获济南军区“党管武装好书记”光荣称号。
永伴子弟兵的红嫂
天下人,人人皆知“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红嫂,就是“沂蒙精神”的化身。在市场经济风起潮涌的今天,沂蒙“新红嫂”对子弟兵的爱,依旧是那样无私。
王敏,一个普通的沂蒙山女儿。在146医院外科做护理工作的头一年,王敏作了一个重大决定:嫁给完全失去生活能力的伤残军人杨国喜。
作出这个选择就意味着牺牲。婚后,别的夫妇花前月下,结伴而行。而王敏,每天只能为大小便失禁的丈夫一遍遍地擦洗身体,四处求医……4年时间,1460个日日夜夜,王敏曾经因过度劳累在楼梯上摔得鼻青脸肿,曾经多少次在黑暗中暗自流泪,但她没有气馁,坚强地挺了过来,并最终让丈夫站了起来。
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千万人民千万份爱。新中国建立以来,这里涌现出“沂蒙新红嫂”戚洪桂、“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等一大批拥军典型;有40多万名优秀的沂蒙儿女走进军营献身国防,“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科学带兵育人模范指导员”梁彦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享誉军内外;所属12个县(区)全部被表彰为“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单位”;临沂市继1999年和2002年被山东省评为“双拥模范城”之后,2004年又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桂冠。
让“沂蒙精神”代代传
临沂市河东区汤山山顶有一座烈士墓,人们只知道这墓里安葬着3位烈士。他们是谁,是怎么牺牲的?没人知道。为弄清3名烈士的姓名和事迹,53岁的退伍兵郑沂家20多年来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遍及全国8个省市,倾其所有为这3位烈士树碑立传。
近年来,临沂市先后投资上亿元,改造和维修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红嫂纪念地等,开辟独具特色的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并邀请全国社科理论界知名专家召开沂蒙精神座谈会,举办沂蒙精神展。
300多幅珍贵的照片,200块制作精美的展板,一辆20余万元买来的客货两用车――再过几天,沂南县供电局职工刘文生就要登程,开始他的《红嫂颂》全国巡回展览。
刘文生与“红嫂”结缘,始于1985年8月。当时,在山东矿业学院任辅导员的刘文生组织18所高校35名大学生到沂蒙山考察。考察期间,他听到许多“红嫂”的感人事迹,于是萌发一个念头:要把这些曾经为共和国作出巨大牺牲的“红嫂”的事迹整理出来,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考察结束不久,刘文生就申请从省城济南调到沂蒙老区沂南县,着手搜集整理“红嫂”的图片资料。20年的寻访历程,除了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辛劳,刘文生还欠下近17万元债务。有人问他:“你这样辛苦图个啥?”刘文生说:“就是想让‘红嫂’所代表的‘沂蒙精神’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