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制造”期待自主创新

2005-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翼 我有话说

“中国制造”已经走遍全球。目前“中国制造”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已达170类。面对这种情况,努力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避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税收、融资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政

策措施鼓励自主创新,争取在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研制上取得突破。”

国际竞争界面在前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中央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相当数量的制造业企业采取“贴牌”生产方式,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更高。企业实际上赚取的只是十分微薄的加工费,我们在土地、劳动力和环境等方面付出的代价很大,所得却不成正比。

“中国制造发展到今天,国际国内的背景已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竞争界面已经前移,从生产环节前移到研发环节。中国再想走过去那种以引进技术为主的道路已不可能。”王一鸣进一步分析指出,国际化大生产是一个“微笑型曲线”,处于两个高端的是品牌和技术,而处于低端的是加工组装。由于决定品牌价值的往往是技术含量,所以没有技术,就意味着将永远只能停留在国际化大分工的低端。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一针见血地指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在软件领域自主创新的意义更大。软件产业有极强的自然垄断性,尤其是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具有“赢者通吃”的特性,后来者很难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引进、追随、模仿都毫无意义,更不可能用“市场换技术”。事实上,过去许多年,我国为买操作系统花了上百亿元,但除了接受Windows的垄断以外,并没有换到任何操作系统技术。

王一鸣说,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正进入产业结构升级阶段,核心内容是技术升级,随着投资品和中间品需求迅速增加,企业对技术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对技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层次也越来越高,如果不能自主创新,再走“拿来”的老路,我们就难以承受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巨额成本。随着我国在一些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换,需要引进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技术,而跨国公司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出发,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都会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甚至封锁的态度,继续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的难度在加大。

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正当其时

倪光南院士认为,与一二十年前相比,今天我们加强自主创新有更好的条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地利,是指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为自主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人和,是指中国培养了并且正在培养着大批科技人才。

2000年以来,国家对软件领域的自主创新有很大的支持,包括“18号文件”、“47号文件”等政策支持,863计划、电子发展基金、产业化示范工程等研发支持。软件企业的税收得到了优惠,国家通过投资建设软件园、公共服务平台等。

倪光南说:“这些支持固然很重要,但当前,软件业最需要的是市场支持。目前国产基础软件已经基本可用,但还不够成熟,因此它们最需要的是市场,那么谁能给予这至关重要的市场支持呢?是政府采购,是电子政务建设和正版软件政府采购。”

王一鸣指出,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市场需求是自主创新的外部拉力,诱导企业为增加盈利进行创新;市场竞争是自主创新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为战胜竞争对手、赢得市场优势地位进行更有效的创新活动,开发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产品。但在我国,由于企业规模小、盈利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除个别企业有能力大量投资于研发外,多数企业研发投资规模很小。

因此,政府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和市场环境;二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等;三是加大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政府的投入应体现“公共性”,优先支持战略性共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四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五是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该优先采购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体制,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支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