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民族的“合唱盛世”

2005-08-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杨连成 我有话说

特邀嘉宾:

徐沛东(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作曲家)

冯琬珍(中国合唱协会副秘书长,《合唱艺术》主

编)

高奉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缘起珠海全国教师合唱节的激昂旋律尚未远去,厦门全国合唱比赛的嘹亮歌声又再度响起。2005之夏的中华大地上,全国各地大中城市数以万计的群众合唱团借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以及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的历史契机,用富有民族自豪感的合唱艺术再现了新时期民族“合唱盛世”的洋洋大观。那么,近年来风起云涌的群众性合唱事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呢?本报特请三位专家谈谈他们的看法。

“合唱盛世”向我们走来

记者: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全国各地日益兴盛的群众文化运动让许多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畅快,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合唱事业的繁荣。

徐沛东:连日来,各地不约而同地用合唱的美妙歌声来深切缅怀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和前辈音乐家,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波澜壮阔的合唱运动。像广东、福建这样的“合唱大省”都有上万支非常活跃的群众性合唱团,中央国家机关各个部委的业余合唱团也有近百个。在近年来频繁举办的各种合唱活动中,全民性参与合唱的热情之高、范围之广,合唱专业人才与非职业团体联系之紧密,都是我国合唱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

记者:我们今天用60年多前的抗战歌曲来检验全国合唱运动的发展状况,是不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高奉仁:是巧合,更是必然。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涌现的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在中国合唱事业大半个世纪的发展道路上是一个高潮,也是中外合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那个烽火连天、国破家亡的年代,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打起背包,冒着敌人的炮火硝烟,风尘仆仆地赶赴抗日前线和城镇厂矿里去写歌、教歌,不仅宣传、鼓舞了千千万万抗日官兵的革命斗志,而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播撒了中国合唱事业的种子。严峻的抗战形势迫使人民群众拿起了合唱这个特殊的武器投入战斗,形成了空前的合唱艺术群众化热潮。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抗日救亡歌声,全国军民的抗战情绪不仅没有在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杀戮面前衰退,反而使我们这个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民族救亡图存的情绪无比高昂,广大民众抗战必胜的士气更加高涨。虽然相隔了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唱起那些如雷贯耳的合唱作品,依然还是那么富有民族自豪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徐沛东: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大量经典音乐作品,像《黄河大合唱》这样堪称我国和世界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它的艺术感染力是超越时代和空间的。我们今天演唱这些雄壮激越和具有无比震撼力的合唱歌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在群众中普及高雅艺术,满足人民群众高尚的精神追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合唱事业正向高层次发展

记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亚运会以及香港、澳门回归到全国重大节庆活动,为什么都少不了群众性的大型合唱?

高奉仁:千人、万人大合唱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大型庆祝活动中的重头戏,是因为它最能打动人、鼓舞人和激发起整个民族的强烈共鸣,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比拟的震撼力和深远影响。合唱艺术也因而具有了内涵丰富、参与者众、凝聚力强等诸多优点,在重大庆典活动和国际文化交流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冯琬珍:合唱在西方曾经是贵族享用的殿堂艺术,而在我国从来就是群众性的艺术事业。中国合唱艺术事业曾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全国艺术舞台上同时活跃着高水准的专业合唱团和大量的业余合唱团,专业合唱团的词曲作家、指挥家和合唱演员成为中国合唱艺术的中流砥柱,而各种群众性的合唱团体则成为合唱艺术生根开花的肥沃土壤。

高奉仁:文革“十年浩劫”是中国合唱艺术事业的低潮期或畸形发展时期。许多传统的优秀合唱歌曲被打入了冷宫,群众只能唱语录歌和样板戏。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港台通俗歌曲以及“卡拉OK热”则直接冲击了高雅艺术,使得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和盲目的明星追捧冲淡了传统的和具有民族精神的合唱艺术,个人的情绪宣泄取代了集体的和谐歌声。

徐沛东:合唱艺术的普及对广大群众保持身心健康、提高音乐修养、增强团队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卡拉OK和流行歌星为主要形式的“歌厅文化”一度充斥全国城乡文化市场,但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有品位的高雅的文化生活,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业余合唱团等文化现象,就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群众文化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冯琬珍:为了振兴合唱艺术,中国音乐家协会1982年就和有关部门一起,连续主办或协办了各种地区性、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合唱节、合唱赛事、合唱培训班和学术讲座等活动,从零开始培养各地的群众合唱团和合唱艺术爱好者。

徐沛东:专业合唱者对群众性业余合唱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合唱爱好者体验到了合唱艺术那无比深奥的魅力。中国音协致力于开发和扶持全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壮大,我们已举办多届全国性合唱比赛,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功。今后我们将不定期地在全国各地举办,合唱主题会更广泛一些,中国音协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普及和提高方兴未艾的中国合唱艺术事业。

“合唱盛世”期待更多的好作品

记者:在人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合唱盛世”脉搏跳动的时候,也感觉到合唱艺术创作滞后的缺憾。

高奉仁:人们固然喜爱那些久唱不衰的经典老歌,但也更加渴望具有当代气息、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合唱作品。目前制约我国群众性合唱事业发展的主要困惑是缺乏新的合唱作品及合唱指挥人才,有的词曲作家受物质利益诱惑,不情愿创作难度大而报酬低廉的合唱作品。虽然近年来有一批走出专业合唱团的指挥人才融入到群众合唱事业中,但仍有不少业余合唱团体得不到这样的资源,导致应该具有很高艺术品味的合唱变成了简单的齐唱。

徐沛东:近年来艺术创作界确实有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在蔓延,凡事都要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宁愿给一个歌星写歌,而不愿给很多人写合唱。作为一名作曲家,我深感使命在身,责任重大。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合唱作品,虽然不乏应景或命题之作,但我也不情愿给歌星大腕写歌。事实上,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和艺术家,要真正创作出发自灵魂深处的伟大作品来,都要有一种对艺术执著的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合唱艺术创作的繁荣除了艺术家的责任外,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倾斜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来自政府的对合唱艺术作品创作者的鼓励和扶持机制,没有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积极倡导和密切配合,包括社会支持和企业赞助,我国当前合唱艺术事业繁荣的局面也是难以持久的。

记者:我们如何才能使眼前的“合唱盛世”景象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一枝永不凋谢的花朵?

徐沛东:合唱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个世代传承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让合唱艺术走进中小学生课堂,让青少年了解到,在网络、MP3和一些内容苍白迷乱、旋律嘈杂不堪的流行歌曲以外,还有大量高雅和优秀的合唱歌曲,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亿万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引导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合唱艺术事业长盛不衰。

冯琬珍:广东等许多省市今年把大力发展群众性合唱事业当做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这是很有远见的。我以为,现代合唱事业的振兴是一个城市和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像珠海等城市那样,群众性的合唱活动不再是为了参加什么级别的比赛,更不是为了在什么显赫场合拿个大奖,而是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需要,是千家万户、社会各界的一种共同追求,这样的群众性合唱事业才真正体现了“合唱盛世”的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