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学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动向

2005-08-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麾 我有话说

从学术期刊的角度观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动向。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正在拓展

在哲学范围内,马克思哲学是在广泛而不断深入的对话中

生成其当代性意义的。在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与互动中推进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新近的一个共识。在这种意识引导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形成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而综观学术期刊的编辑思路,在拓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方面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如《中国社会科学》注重的是“宏大叙事”,即以宏观视野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走向。该刊2004年第6期发表的张一兵、胡大平、张亮的文章,分析的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及其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20多年的研究史表明,我们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体研究逻辑的递进上经历了重大转换,即从否定性批判到肯定性借鉴,从间接挪用到直接对话。而隐藏其中的则是中国学者自身理论研究思维方式的进步,从对一种话语的旁观式观察走向参与式对话、从对结论的评论走向对提问方式的质询。该领域的研究如欲获得国际范围的高水平学术对话,中国学者自身的理论建构,包括在马克思基本文本的解读上、在世界历史的理解上、在本土现实的关怀上都要提高到新的境界。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发生了变化,我国大部分学者却似乎没有察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其研究的主要地域开始由西欧大陆向英美转移。近30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表明,在70年代以后,在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已是英美的马克思主义。由于英美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已开始趋于解体和资本主义加速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出现的,因而,它更关注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如何应对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将要发表的段忠桥的文章,通过对英美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6种主要流派所关注的基本问题的概述,展示了它们研究的主题及部分代表性的观点,其编辑意图是期望引起我国学者对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视。

同样是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南京大学学报》却注重从微观角度,特别重视对其代表人物的思想或著作进行精细的深入的个案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这一颇具影响的专栏中,阿多诺、列斐伏尔、德鲁兹、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德里达、齐泽克、拉克劳、墨菲都是被关注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国外的发展呈现出急剧的多元化倾向,如何提供一套鉴别、评判的理论标准,以此来审理纷繁复杂的西方话语?《南京大学学报》试图构建一个理论平台,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等概念来重组这一研究领域,从理论逻辑上来厘清这一领域的基本轮廓、把握它的内在张力和阐明它的历史动向。事实表明,这已经成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刊物则以直接发表国外著名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形成其编辑特色,并且其编辑力度正在加强。如该刊2005年第3期在“前沿问题研究:后马克思主义”专栏中,发表了拉克劳的《政治与现代性局限》、柯里的《超越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包括米尔沃德的《马克思的方法》等重要论文。据该刊2004年第5期德里克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新发展》一文介绍,西方长期效力于马克思主义讨论的出版物,并没有随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消逝而消失,像《新左派评论》、《每月评论》、《马克思主义再思考》、《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等杂志都没有陷入困境。德里克认为,马克思主义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思想,在使后现代的、后殖民的和文化的研究等领域焕发生机的过程中继续起着重要作用。围绕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问题,一些领域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日常生活世界的入侵相伴随的,是马克思主义在许多领域的扩散。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所提出的学术和理论问题就不会消失。可见,这类文章的发表,对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的批评与评论正在加强

《哲学研究》作为哲学的专业学术期刊,一直重视学术评论,版面调度方面或是以“编者按”的方式引导学术探讨,或是以批评的方式展开学术讨论,或是直接发表专题评论(包括评论员文章)将学术问题引向深入,从而形成了一种编辑特色。这些评论文章颇为学界关注:如今年第4期穆南柯的文章《喧嚣与骚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深入批评了在“学术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包装下各种混杂的理论来源所导致的对马克思的“玄妙的自我深化”,深刻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研究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引发了关于马克思哲学特征和性质的一场讨论。被《新华文摘》第15期转载的汪信砚的评论文章,对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些流行倾向提出了批评,包括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或理论来解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来评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同质性来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等,指出这种种洋教条迷信,是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退场和边缘化的根源之一。同时该刊也加强了对国外有影响的学术观点的评论。我们知道,亨廷顿构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并以此提示了当代人类正在遭遇着的重大问题。但是,一直以来这个思维框架,并没有从根本上受到哲学的批判。该刊组织的吴晓明的批评文章,通过对亨廷顿模式之前提的澄清与界限的划定,从哲学的深处批判地揭示了文明间冲突的现代根源与前景,这无疑在学术性上和思想性上是深刻的。由于该刊的批评与评论都抓住了学术讨论中的关键问题,因而其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很高,并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正成为研究热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更高的学科自觉和理论志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当代中国哲学的一种现实形态而存在,它将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新贡献。由此,需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实现对哲学主题、哲学观念、哲学思维、哲学视野、哲学内容、哲学研究方式、哲学发展路径、哲学功能和哲学本体的全新理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辟了“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的专栏,已连续发表了十多篇有学术影响的论文,如高清海的《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杨学功的《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鉴传今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合法性危机”的思考》、李德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更高的学科自觉和理论志气》、陈学明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看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孙利天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汇通的基础》、张一兵、张亮的《学术流派的本土建构:新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孙正聿的《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等,这些论文的发表对从研究范式和创新路径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