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新桥 |
塞纳河流经巴黎市区13公里,河上横亘着36座桥。桥的建造风格以及用材各异,它们或者古典、华丽、凝重,或者现代、简约、轻灵。无论是丽日、星光下在桥上漫步,还是顶着雨雪风霜,在桥下穿行,都能感受其所折射的一种无与伦比的巴黎风格――古典、优雅与时尚、浪漫。塞纳河上的桥既洋溢着自由自在和从容不迫,又兼具海纳百川和宽容并蓄的广阔胸怀。
巴黎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那时的巴黎还只是塞纳河中间西岱岛上一个名叫吕戴斯的小渔村。据记载,当时只有大桥和小桥将西岱岛和塞纳河的两岸连接。小桥最短,仅约40米,曾多次在外族入侵中被损毁和几经重建,并于1196年由木制改为石制。小桥虽小,却是塞纳河上最早的桥。现存的小桥建于1852年。
从中世纪开始,巴黎人又修建了很多桥来沟通西岱岛和塞纳河两岸,在西岱岛北面老“大桥”的位置上建造了圣母桥,在南面建造了圣米歇尔桥。另外,在圣母桥不远处的下游还修建了兑换桥,该桥是巴黎当时最宽的桥,国王路易七世曾下令将珠宝和黄金交易安置在该桥上。当时达官贵人时常光顾,热闹非凡,市场历经了500多年。该桥不仅因此而得名,而且也开了交付过桥费的先河。
十七世纪后,为了满足两岸交流,巴黎人在塞纳河上又建起了多座桥梁。现存桥梁版本中最古老的“新桥”,以建桥工程师名字命名的“玛丽桥”,以及根据凡尔赛宫的设计者――法国宫廷建筑师曼沙特1685年设计而开建的“皇家桥”是巴黎历史较为悠久的三座桥。1769年,路易十四国王下令拆除塞纳河桥面上房屋,使塞纳河上各桥的建筑式样趋于完善。
自十九世纪,巴黎人加快了建桥步伐,先后改建了从塞纳河上游的民族桥到下游的米拉波桥之间的苏利桥、圣-路易桥、双倍桥、艺术桥、卡卢索桥、索菲尼诺桥、协和桥、亚力山大三世桥、荣军院桥和阿尔玛桥。可以说,这其中的每一座桥都与塞纳河一起见证了花都的变迁和发展,在流经巴黎13公里长的塞纳河上形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说到塞纳河的桥梁,必会先想起新桥。它虽名为新桥,却是巴黎塞纳河上现存桥梁中最古老的。建造新桥是为了便于卢浮宫、圣-日尔曼・德・普雷修道院和塞纳河左岸之间的联系。新桥最初由亨利二世在十六世纪中叶开始筹建,到亨利三世为新桥奠基时已是25年后的1578年,之后,受财政紧张、宗教战争和其他政治动乱的影响,直到1607年才由亨利四世主持落成仪式。
新桥实际上是由西岱岛分别连接左右两岸的2座独立拱桥组成,较长的一座为跨越大河叉的7孔拱桥,另一座为跨越小河叉的5孔拱桥。之所以命名为“新桥”,不仅因为它是一座建造时间跨世纪的“新”桥,更重要的是由于
|
亨利四世铜像 |
在新桥两座独立拱桥之间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古代骑士的青铜塑像,这既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骑马雕塑作品,也是第一个向公众展示的独立于其他建筑的雕像作品。这个被人称为“青铜骑士”的原型其实就是亨利四世,他挎剑端坐在一匹腾空欲奔的骏马之上,深邃的目光扫视着塞纳河的下游,仿佛在酝酿又一个重大的决策。白色花岗岩基座上的青铜雕像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格外栩栩如生。但令人遗憾的是,原作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遭熔化,现在的雕像是1818年的仿制品。
在新桥第二个桥拱曾建有给卢浮宫和周围地区供水的被人们称为“圣玛利丹”的水泵。由于影响航运,“圣玛利丹水泵”1813年让位于其它供水系统。现在位于右岸的圣玛利丹时尚百货商城,就是为了纪念“圣玛利丹水泵”。然而,这个曾经辉煌多时的百年老店前不久也因为设施安全以及其他原因被停了业。
伫立新桥桥头,远眺近观,不免让人产生许多遐思与感叹,难怪许多艺术家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灵感,留下了无数“新桥”式的不朽作品,也为新桥增添了许多传奇故事,如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和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和创作“新桥之恋”电影导演雷奥・卡拉克斯,以及以绘制连篇战争史实而闻名的画家雅克・卡洛(1592?1635)、法国印象派大师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野兽派画家德安(1880-1954)等。现在,他们已成为新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桥建成后就没有再被重建,至今法语仍将“经久耐用”的东西比作“新桥”。所谓“历久弥新”,的确是对新桥最生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