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一流干部教育培训和理论创新基地

2005-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英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党校和行政学院作为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必然要在实现党的战略任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在新一轮发展中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

平和学术水准。日前,记者就如何办好党校和行政学院,采访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吕贵。

记者:近年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请谈谈你们的办学思路。

吕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明确了办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校院精神,初步建成符合上海干部教育培训和上海改革发展要求的综合性的干部教育基地。近期,我们又制定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新一轮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新的发展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坚持、三个突出、一个基地”的目标,即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为中心;坚持党的原则,坚持“忠诚、求实、开拓”精神;突出强化党性锻炼,突出提高执政(行政)能力教育,突出贯彻“四个服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教学和科研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新布局,创新研究型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科层次、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把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建成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相匹配、走在全国省市党校和行政学院前列的干部教育培训和理论创新基地。

记者:据了解,近年来你们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举措。请简要介绍一些做法。

吕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坚持教学的“品牌战略”,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强化党性锻炼为重点,积极推进班次结构和质量上的品牌工程、教学内容上的创新工程、轮训培训模式上的转型工程、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的深化工程等。一是从培训对象的实际出发,积极优化教学计划,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办出特色,办出形象,办出品牌。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执政能力教育和强化党性教育为重点,突出理论思维、战略谋划、岗位操作三个层次的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三是在培训模式上,系统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加快实现从传授式教学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型,从素质培训向素质与能力培训相结合转变。四是在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上,不断完善授课教师选聘与竞争上岗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学员管理制度等,如建立教研课题立项制度、教学督察与指导制度,推出项目管理方式、菜单式选课和活页教材。以2004年为例,培训工作创历史之最,全年共举办各类班次192期,培训学员10804人次,此外,还举办了香港、澳门公务员培训班等,社会反响较大。

记者:学术界说你们经过不断地加强学科建设,创新科研机制,现已成为上海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地之一和上海的一支重要的学术力量。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特色。

吕贵:学校始终强调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探索适应领导干部培训、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建设工程和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突出党校和行政学院特点的学科体系,推进重点学科创一流,带动其他学科上水平,促进教学、科研、咨询一体化发展。一是形成了实力雄厚、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群,从而凸现了研究方向和重点,强化了学科特色。比如,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和行政学五个学科与教研部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政党研究所、政府研究所、城市社会研究所和人力资源测评中心等机构。这些学科及重点研究方向的设置,对于上海现有的学科布局来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互补性;对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理论队伍,使学校真正成为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理论创新基地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是坚持实施科研立项的“聚焦战略”、科研成果的“精品战略”,使体制机制、人员经费等各方面资源向重点、优势学科聚集,并以积极的政策导向与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出精品、出成果、出人才。在课题引领和学科引领相结合中以重大课题引领为主,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各学科前沿问题研究和跨学科的联合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近200余项科研项目,出版著作和教材74部,发表论文二千多篇,获各类优秀成果奖34项。

记者:办好学校,关键在于教研人员的水平及其发挥。请谈谈学校培养师资的情况。

吕贵:近年来,学校把建设高素质师资和干部队伍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根本抓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出了“壮大队伍、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提高素质”的16字方针,建立与完善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突出高层次科研人才与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加强科研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因而较快地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形成了一支整体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88人,占在编人员总数的47.4%。其中,专职教研人员110余人,正高职称的有27人,博士19人,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各占教研人员总数的59.5%和61.3%。有6名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名教授担任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或组员,并有多名教授担任了全国及上海一些重要学术团体领导职务。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我们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聘请了26位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并建立了由10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校外师资库。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和建立授课、科研和挂职(调研)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教研工作新机制,使教研人员在整体上形成三分之一时间承担授课、三分之一时间从事科研、三分之一时间到实际部门调研或挂职,为实施教研咨一体化创设平台。

记者:据说贵校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提出了“引领战略”的目标,并取得较好的成效。能否简要介绍?

吕贵:学校比较早地提出并实施了信息化建设的引领战略,坚持高定位、高起点,以服务教研和实现办公自动化为宗旨,努力建设网上干部教育信息基地。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建立了从基础设施到应用系统、网站、数据库以及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等一整套信息化发展体系。基础设施方面,目前学校校园网络有3个物理通道、11个楼宇局域网,有4600个数据信息点,29个应用系统投入运行或试运行;建成了校园内网、校门户网、数字图书馆网站、公务网党校网站、上海市干部教育公共信息网等5个网站;完成了《中国社科参考信息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建设并已投入使用。其中,完成的“上海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个性化远程服务系统”,被上海市政府评为“2000-2002年上海市信息化优秀应用项目”。特别是学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馆舍面积7320平方米,馆藏图书36.6万册,加上期刊近40万册;阅览座位451个;信息资源采集、加工、存储管理、流通、检索、发布、咨询等全部流程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学校图书馆被国际图书馆联合会(IFLA)吸收为正式成员。

记者:走开放式办学道路,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也是你们办学的一个特色?

吕贵:是的。上海的定位和上海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加强国内外合作,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的新要求。学校积极开拓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的空间,现已与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有关研究机构与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并开辟了境外培训项目。除了每年有4个相对稳定的境外培训班外,我们还开展了处级公务员班并进行校内与出境培训有机结合的试点,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保持与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与西门子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培训合作制度;与加拿大学者合作的课题“上海与温哥华地区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已经完成,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共同组织开展的政党制度的合作研究正在进行。每年举办1至2次双方或多方参加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还与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等联合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此外,学校每年还邀请世界著名高校的教授来校讲学,派出访问学者和接收国际访问学者等。这些学术交流与学术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