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务为政之要,营造廉洁高效的诚信政务环境。政务环境是代表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第一环境”。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率、低成本、透明化、便民化,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紧紧把握诚信建设这条主线,着力打造阳光诚信政务、高效诚信政务和便民诚信政务。在阳光政务上,率先制定并实施了《太原市人民政府政务公开规定》,在涉及物价调整、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或重大项目上全面实行听证、论证、公示制度,完善网站政策查询系统,不断增强政务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化,全市政务公开的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在高效政务上,结合优化发展环境,严格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取消了57%的行政审批事项,保留的审批和收费项目全部纳入政务大厅办理,实行一门受理、集中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方式;建立健全了市、区(县、市)政务大厅、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代理站、社区(行政村)政务服务代理点四级服务网络,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就近、高效、快捷的政务服务;在54个有审批权的部门和窗口部门开展“行风双评”活动,并在媒体上公布最佳、最差单位;在市、县(区)两级分别成立效能投诉中心,及时办理群众投诉,投诉办结率达95%以上。在便民政务上,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开通了“12319”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热线等数十条便民热线,市民群众的婚介、民事调解、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问题不出社区就能解决;开通了“网上信访站”,为市民反映问题、有关部门解决问题提供了便捷渠道。
二、建平安之城,营造公平公正的诚信法治环境。文明社会从本质上讲是法治社会。没有社会的公正与安定,文明城市创建就无从谈起。我们立足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率先在全省实行了以“一区一警”、“一村一警”和“夜班警察制”为内容的“三项警务”机制创新,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开展了“人民调解年”、“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年”等活动,在全市形成了“打、控、防”一体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格局。在全市政法系统广泛开展“公正执法树形象”活动,通过实施执法大检查、案件大评查、暗查暗访等“五查”行动,大力查纠问题,选树典型,推动工作;法院系统进一步推行了审务公开,检察系统进一步开展了“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了业务技能“大练兵”活动,切实提高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作风建设水平。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在市、区两级开设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和“148”法律服务热线,推出了为司法服务进社区等10项便民服务措施,建立了29所帮教基地,2004年中央综治办专门在太原召开帮教工作现场会推广我市的典型经验。
三、履信用之约,营造规范守信的诚信市场环境。全国文明城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明城市,诚信高效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是文明城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着力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出台了《太原市企业信用建设实施方案》等11个文件,开通了“信用太原”网站,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发布中心,实施了信用分级管理,形成了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良好社会导向。推进商品质量准入工程,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实行动态监测、市场预警和市场调控管理,实施进货检验、商品备案、质量安全通报和信用公示等七项制度,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和群众切身利益。开展诚信企业示范活动,创建商业诚信示范街,其中“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一条街”开化寺街连续两年创造消费者“零投诉”纪录,被消费者誉为“放心街”。
四、聚和谐之气,营造健康向上的诚信人文环境。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市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根本性和基础性工程来抓,围绕建设“学习型城市”,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建立健全了市、区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市委中心组对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创建工作的16个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解决,取得了良好成效;实行了党政领导科技顾问制度,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选聘20位科技精英定期做专题报告;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建立文明市民学校500多所,各企事业单位也均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和职工培训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理论宣传和业务培训。围绕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发展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以及升国旗仪式、公民道德宣传日等大量主题教育活动,并在征求市民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兼容和谐,诚信卓越”的太原城市精神,成为激励和感召全市人民热爱太原、建设太原的一面旗帜。围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了市、县(市、区)、街办(乡镇)、社区(村)四级领导和工作体系,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我市成为全国“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全市中小学连续两年实现了在校学生零犯罪率。
五、暖万民之心,营造安居乐业的诚信生活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问题,每年都要确定中小学危房改造、下岗职工再就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十数件热点、难点问题当作为民办的好事、实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全市建立了社会统筹、特殊救助、群众互助的新型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立了大病救助、特困救助制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医保进社区覆盖率达到100%,低保覆盖率和发放率均达到100%,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必需品的“爱心救助超市”已达118个。对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对贫困家庭孩子采取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并补贴生活费的“两免一补贴”办法,保证了贫困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六、展自然之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针对太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抓住我市被联合国确定为全国第一家清洁生产试点城市的契机,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初步形成了“南有富士康,北有不锈钢”的新型产业格局和具有省会特色的产业体系。着眼于提高环境质量,全面实施企业达标升级、蓝天、碧水、生态、净化五大工程,拆除了市区1000多座烟囱,规划建设了长90公里、宽30公里的环城林带,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均有大幅提高。汾河景区成为省城的绿色走廊和靓丽风景线,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城西水系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我市又在城西水系建设了“文化长廊”,使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相得益彰。着眼于加强环境管理,出台了《太原市市容环境门前责任管理办法》,推动了街道清扫保洁的市场化运作,并将环卫、规划、园林、市政等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进行合并,在全省率先成立统一行使执法权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建立起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作者为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