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抗战中的恨水伯父

2005-09-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一莉 张一骐 我有话说

“九・一八”事变致使我的伯父张恨水一改笔锋。抗战八年,伯父更以《八十一梦》、《大江东去》、《虎贲万岁》、《巷战之夜》等千万字计的抗战小说、诗词、杂文,为浴血疆场的抗日将士呐喊助阵!

家父张牧野是伯父的四弟。祖父早逝,17岁的恨水大伯毅然挑起“长兄如父”的重担,读书之余常教弟妹们一些诗词

曲赋,给父亲影响最大的是岳飞的《满江红》和《苏武牧羊》,先贤的民族气节在父亲心灵深处打下烙印,促他在社会风云的激励下成长为爱国、奋发的热血青年。

1931年为推动民主爱国运动,“第三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决定借助张恨水的名望,由我父筹办北华美专。彼时,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北平,许多人慕名求学该校,学生多达400多人。伯父同意父亲的意见,期中插班流亡学生,并为他们免费提供食宿。全校师生抗日复仇气势极其高涨,举行过多种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伯父还亲笔写过“还我三省”、“与倭不共天”等反日标语。期间少帅张学良、京剧大师梅兰芳、文学家刘半农等常来校长室“聊天”。美专这道与民族斗争密切相联的“风景线”,开阔了大伯的眼界,从1931-1935年,其《弯弓集》、《九月十八日》、《热血之花》等作品都是在美专的校长室完成的。

由于当局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抗日民主人士屡遭迫害。1934年第三党负责人季方被特务盯梢,家父将他带到美专避难,伯父腾出校长室掩藏季方。特务追踪而来,堵住校门要人,伯父义正词严:“未经许可,外人不能进校。我是校长,出了问题我负责。要抓就抓我!”而与此对比的是,日军华北头目、文化特务土肥原,为拉拢中国知名文化人,托汉奸何某(安徽老乡)引荐,要携《金粉世家》拜访恨水伯父,要求亲笔题字。伯父三次借故拒见,实在躲不过,就换成了写关氏父女抗日救国内容的书。土肥原怀恨在心,将伯父列入晋冀伪政府的黑名单,伯父因此被迫别离生活了20多年的北平,举家南下金陵,创办了令市民鼓舞、敌奸咬牙的《南京人报》。

南京陷落后,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国内各种抗战力量汇集武汉。1938年底,伯父也赶到武汉,与我父会合,续办《南京人报》。

孰料我父改变了主意,准备回老家组织抗日游击队打游击,望着我父亲及身边年轻的安徽老乡,伯父激情燃烧,当即答应带领大家回老家打游击!同我父相比,久经世事的恨水伯父思虑要周全得多,连夜给国民政府六部起草呈文。第二天一早,兄弟俩乘船到汉口,前往国民政府,长官接过呈文,答应3日内答复。返途中伯父对我父讲:“咱一不要政府经费,二不要枪支弹药,只求上面能承认我们是合法的抗日游击队,以免同当地军队发生冲突。这起码的要求,政府一定会批准的。”

然而回复却是冰水一盆。父亲想同他们理论,却被伯父拉了出去,报国无门的伯父只得满怀悲愤西上重庆。而家父则执意不变:“政府不批准我也要干!”不久在第三党的支持下,赶回老家安徽潜山,同三伯朴野一起拉起队伍,在天柱山展开了游击战。后来,我父因抗日身陷政府囹圄,几乎丧命,远方的伯父得知后气得几近疯狂,愤笔写下以我父亲为原型的小说《疯狂》,即《巷战之夜》。尽管重庆与潜山远隔万水千山,音讯难通,伯父仍千方百计搜罗游击队的素材,以小说、诗词反映活跃在潜山等地的游击队。《红花港》、《安徽的前线,前线的安徽》、《游击队》等小说不断在报端连载。

抗战八年,恨水伯父一直坚守在重庆《新民报》,“但凡与抗战无关的作品,我更不愿发表”乃其办报原则。至于让蒋介石大动肝火的《八十一梦》,且看其序:“重庆的一片乌烟瘴气,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他揭露“四大家族”在后方紧吃、大发国难财,并同前方吃紧做绝妙的对比。该著不断收到读者赞扬,却给伯父带来不少麻烦,“特务对我注意起来,认为张恨水‘赤化’了,有人把我接到一个很好的居处,酒肉招待,最后问我,是不是有意到贵州息烽休息两年?”

周恩来总理曾在《新民报》对伯父和报社人员讲:“同反动派斗争,可从正面斗,也可从侧面斗,用小说是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得开天窗,张恨水先生的《八十一梦》不就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吗?”周总理的表扬和广大读者的来信,给伯父极大的鼓舞,于是他以犀利善战的笔触,开始做一个又一个抗战“新梦”,其《牛马走》等讽刺小说是伯父的又一类作品,也是其抗战的另类武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