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武汉9月5日电(记者卢娟)19岁的农村女孩傅爱琼,2003年从湖北宜昌市青华职校毕业,如今已是一名有份稳定收入的公司职员。宜昌市扶贫办主任刘建新说,扶贫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联姻”,使很多像傅爱琼这样的年轻人,“一次培训,改变命运;一人打工,全家脱贫”。
傅爱琼家住宜昌市秭归县茅
据刘建新介绍,宜昌市和许多地方一样,过去的扶贫转移培训存在着三难:贫困劳动力经济困难,无钱参训;职业学校招生困难,无米下锅;扶贫部门的贴息贷款,存在“难找项目、难到户、难回收”的问题。近年来,宜昌市针对这三大难题,统筹考虑,以青华职校为基地,促成相关部门合作,整合社会资源,走出了一条“贷款培训,就业脱贫”的新路。
宜昌市级财政专门安排了80万元,作为转移培训担保基金,职校贫困学员可以通过学校,向农行申请每人2000元以下的小额贷款。贫困学员就业后,从工资中逐步偿还贷款。通过这种方式,全市每年有近2000名贫困农民经职校培训后实现就业,带动8000贫困人口脱贫。扶贫部门、贫困学员和职业学校的“三难”变成了“三赢”。
黄冈市扶贫办从2002年开始,在重点贫困村中选拔贫困户优秀青年,送到市电子信息学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已累计培训5000名贫困户子女,全部安排到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月工资均在1200元以上。
目前,湖北省贫困地区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220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0%,农民年收入的30%-50%来自打工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