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出几个误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05-09-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杰 我有话说
2004年1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对中国科学院,也是对全国科学界的号召与动员。

在采取自主创新重大行

动前,端正认识十分必要,本文就自主创新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帮助人们走出误区。

排除把科技问题“泛政治化”的干扰

我国的自主创新一直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干扰。一方面的干扰主要表现在把科技问题“泛政治化”,忽视或者藐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强调一切都从头做起,强调所谓“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这种干扰表现在不强调开放的原则,表面上是维护民族利益,实际上可能是维护小单位、小团体的利益。这种干扰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举着“爱国主义”的旗帜,动不动给反对者扣上“不爱国”的帽子。

另一方面的干扰主要表现在看不到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对我国的封锁和遏制,把国与国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严肃斗争看成仅仅是互通有无的买卖行为;看不起我国的自主开发能力,把我国科技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技术引进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国内搞研发成本高于国外,技术和资金一样可以流动,关键技术也可以通过引进获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技术来源主要应靠外国。他们从比较优势的分析出发,强调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工业对当前经济的重要性是有道理的,但关于国内搞研发成本一定高于国外、关键技术大部分可以引进的结论站不住脚。

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不是“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与集成,集成技术也可以有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也不是鼓励从头做起,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也是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自主开发不等于自主创新,自主开发的成果不但不一定有知识产权,反而可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自己的知识产权中也可能包含引用他人的专利权。提倡“自主创新”主要是指应尽量争取避免完全受制于人,减少“路径依赖”。

我国完全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成果

在讨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有些学者反对提“胆识”,怕滋长“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浮夸风。笔者体会,有自知之明的自信心是取得高技术研究成功的基本条件。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成果,为国家排忧解难,为企业提供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我们的人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在众多方向上做到世界一流,但在某些选定的方向上已经做到或接近世界一流。然而,相当多的人对此缺乏自信,缺乏“一览众山小”的胆识。每当我们发布一项比国外先进的成果时,网上总有不少讥讽的评论,似乎中国人天生就要矮一截。

讲有信心、有胆识不是主张不切实际地蛮干,更不是关起门来自吹自擂。胆识必须加上谋略才能制胜。《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对自主创新而言,所谓“庙算”首先是决定干什么。世界上的聪明人很多,我们真正有希望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方向并不多。成果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不该做”,花学费走弯路大多数是由于事前未想明白,即“庙算不胜”。

“庙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怎么做”,即如何组织大的科研项目,如何落实“专利、标准、人才”战略。近几年各单位专利申请明显增加,这是一大进步。但申请专利是科技领域短兵相接的交锋,必须讲谋略。我们申请的许多零散专利,并没有形成自我保护的专利群,很容易绕过。而对国外的专利,又缺乏细致分析,没有找对突破口。

我们要力争技高一筹,把自己的专利技术融入新的标准中。在制定标准时不受制于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真正实现“珍珠换玛瑙”的技术发展路线。

立异才能标新跨越才能赶超

长期以来我国信息领域采取的战略基本上是“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难以缩小差距。自主创新应选择与国外不同的信息产品,也就是说,只有立异才能标新。

基于对高利润的追逐,跨国大公司更喜欢也更擅长为少数高消费人群做高性能的新产品。当信息技术进入广泛普及阶段,要做让数以十亿计的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信息产品时,跨国大公司对低成本的技术未必有过去那么大的兴趣。低成本和高性能一样,都需要发展高技术才能获得。中国是低成本产品的最大市场,是我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难得的机遇。

国家不应增加对企业的直接科技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涉及政府、企业、研究院所、大学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指技术创新的投入主要依靠企业,同时也意味着企业通过对市场的了解牵引技术创新的方向。我国企业财力不够,从公共财政中支出一部分给有开发能力的骨干高技术企业做关键技术攻关,促使这些骨干企业尽快形成国际竞争力,在一段时间内是合理的。

目前,我国国家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在创新价值链上的缺位和错位并存,既有“两张皮”问题,又有定位下移问题。国家科研机构只有定位于做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才能真正起到“引领”和“骨干”作用。

社会上有一种意见认为,国家对研究型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支持越多,定位向上移,“两张皮”问题就会越严重。这是一种误解。过去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对企业提供的技术还不多,不是因为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多了,而是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掌握得太少了。多数大学和科研单位做着与企业同一层次的研发工作,距离没有拉开。按照创新体系的合理分工,国家科研机构不应与企业争“市场”,应从企业能做的技术研究中退出来。考核科研单位要看科研成果的辐射面,而不是一般的成果转化。

此外,我国还要高度重视技术引进与开放技术的消化、吸收与改进,不能甘心长期当外国产品的倾销地和试验场,也不能天真地等待外资企业的所谓“溢出”效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