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物保护与经济增长共赢

2005-09-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韵 我有话说

大遗址保护是文物保护中的一个难点。在很长时间里,由于没有合适的方式,对大遗址采取的是一种不作为的保护方式,也就是说,严格规定了在遗址范围内不能做什么,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于是,大遗址往往成了经济最落后的地方,严重阻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和谐互动,达到双赢的目的,作为大遗址

保有量十分可观的遗址大省,陕西省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变荒土堆为展示窗口

陕西是我国的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其中大遗址占全省文物资源近1/2,达14865处,全省107个市县都有遗址分布,有30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陕西是名副其实的“遗址大省”。陕西省现知的大遗址中,有的是中华文化起源的遗址,有的是封建王朝的都城遗址,有的是皇帝的陵园遗址。我国古代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的都城遗址都分布在陕西,其地上、地下建筑遗址、遗迹和出土文物,均是当时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拥有如此众多重量级大遗址的陕西,在为之骄傲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保护和利用它们的严峻考验。

与西方古代石质建材不同,中国古代多是“筑土为墙伐木为梁”,历经千百年的战火与风雨,大多数地面土木建筑已荡然无存,即便有遗存,也只是些大大小小体量不等的夯土堆,展示功能太差。比如汉长安城遗址,在36平方公里的城址范围内,放眼看去,农田、房舍、树林、荒地,除了十几个不长草的大土包外,这里与其他地方的农村没什么区别,若不是文物部门人士的指点,记者实难想象,眼前耸立在绿树、荒草中的巨大的土堆,就是那座著名的未央宫,汉武帝曾在此威仪天下号令全国。面对这些荒凉的大土堆,人们能想象出汉朝当年雄踞东方的盛景吗?也正是由于这些遗址的展示功能不强,长期以来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传播作用。

在遗址本体不受损伤的条件下,如何将它们变为传播知识的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西安市在此方面已有一些实践。他们根据遗址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保护展示方法。比如,大明宫含元殿遗址,残存的建筑基台距地面较高,他们就用仿唐青砖将基台包砌起来,并准确修整出原殿基的形体,使观众可以登上殿基,直观地领略唐朝皇家殿宇的雄伟气势;汉长安城的桂宫遗址,由于遗址低于现在地面,他们就将遗址全部回填,并垫高1.5米,再严格按照考古发掘时地下遗址的布局形制在地面垒砌;汉阳陵陵园遗址完全在地下,他们就建造了地下遗址博物馆,工程计划今年10月完工,届时观众通过脚下透明的甬道,可以清晰地看到遗址的各个角落。

文物保护带动城市建设

陕西省十分注意把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市建设、旧城改造结合起来,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结合起来。

在西安,道北地区几乎就是“贫民窟”的代名词。就在这个“贫民窟”的下面,叠压着唐代皇城的标志性建筑――大明宫的遗址。大明宫建于盛唐时期,是当时长安规模最大的宫殿,它存在的270余年中,有240多年是唐王朝的内政外交中心。然而,这个后人追寻盛唐风韵的遗址,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只有丝丝遐想,而没有殷殷实利。由于受文物保护政策的限制,该地区不能铺设地下管道,生活设施很不完善。各种临时建筑鳞次栉比,两堵墙间仅有狭窄的小道可通行;用水从屋外接,污水向屋外倒,上厕所要走几百米;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住着几代人……这就是“道北人”的生活写照。随着社会发展,遗址保护区内外的生活质量差距越来越悬殊,当地群众强烈要求改变现状。

在《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今年,西安市政府一次性投入2.2亿元进行大明宫含元殿御道保护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该项目一方面可打开参观大明宫遗址的通道,与含元殿一起成为一处新的文物保护与展示的重要景点,另一方面还可以带动大明宫遗址整体保护工作,为建立大明宫遗址公园奠定基础。在拆迁过程中,当地居民给拆迁指挥部送去了38面锦旗和21封感谢信。他们说:“我们20多年前就盼着这一天,城市建设、环境整治都没有使之实现,最后没想到是靠文物保护实现的。文物保护使我们离开了环境脏乱的地区,离开了生活水平的低下,离开了交通拥堵,是文化遗产保护给我们带来了实惠。”

变累赘为经济增长点

汉长安城遗址也面临着与大明宫遗址类似的困境。遗址保护区内外的经济差距使人为破坏遗址的事件经常发生,区内居民未经文物部门审批私自盖房、办厂现象不断,严重影响了地上、地下遗址的安全,给遗址保护工作造成巨大压力。记者看到,遗址内有一些规模、体量较大的非法建筑,已严重破坏了遗址的历史风貌。为此国家文物局已致函陕西省政府要求限期拆除。

用良性引导实现遗址的合理利用,才能从根本上纠正违法行为。首先必须肯定的是,居住在汉长安城的群众确实为遗址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当地群众只能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据统计,2004年遗址内居民月收入比遗址外居民少500元。利益的驱动是遗址保护困难的根本原因。正如当地百姓所说:“这不让做,那不让做,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凭什么受穷?”当地职能部门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如今正积极携手社会、政府和当地群众,寻觅一种新的途径,比如改变当地单一的产业结构,以遗址旅游带动观光农业等,把阻碍经济发展的遗址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遗址保护不仅是文物部门的行为,而且应该是社会、政府和当地群众共同的事业,应将大遗址保护与改善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质量相结合,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实现文物保护与群众利益双赢的目的。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所说:“大遗址保护带来的效益是综合的,带来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乡面貌的改善。我们的文化遗产不代表贫穷,不代表脏乱,它们将是最美丽的地方。”陕西省西安市的探索,也许可以给全国的大遗址保护带来一些新的思路与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