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牧村1953年出生。当代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
关牧村出生在河南新乡的牧野村,这地方曾经是古代武王伐纣的古战场,她父亲是一个杂志的编辑,给她取名“牧村”。关牧村的童年很不幸,4岁时父亲被打成右派,10岁时母亲患胃癌去世,13岁时父亲被迫离开天津。关牧村的哥哥下乡后,她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弟弟,靠父亲每月勒紧腰带从山西寄回的一点钱生活。姐弟俩住的12平方米的斗室内,只有一张缺腿的床,上面是露着棉絮的被褥。一次,关牧村得知弟弟居然背着她去卖血买回一点米时,内疚地把弟弟抱在怀里。生活的磨难,让初中毕业的关牧村就去天津钢锉厂当了一名车工。可就在她当工人的第二年,不幸又降临了,父亲又被打成“反革命”。有文艺单位愿意接收她,但要她跟父亲划清界线。关牧村情愿承受巨大的政治压力,也不愿割舍亲情。
一直在苦难中的关牧村并没有怨恨生活,苦难反倒成了她的财富。正是经受住这些苦难,关牧村才拥有了内心的丰富。她说,“也正是这样不顺的经历,让我在歌唱中表现出复杂细腻的感情来。”
关牧村从小喜欢唱歌。受过高等教育、中学时代就受过声乐训练的母亲也一直培养着她。小学二年级时,她就是合唱团的成员。唱歌也给她苦难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欢乐,每当她唱起歌时,什么都忘记了。尽管在厂里上班又苦又累,她还是放不下唱歌,她参加文艺宣传队,一有空闲就反复琢磨演唱技巧。1977年,她终于成为天津歌舞团的一名专业演员。
到了歌舞团,关牧村有缘结识了著名音乐家施光南。施光南第一次听到关牧村演唱他创作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时,兴奋极了,对关牧村说:“你的演唱很到位,准确,很有个性。”关牧村相继演唱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多情的土地》、《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几十首施光南作曲的歌曲,有些歌曲,是施光南专门为她量身定做的。音色醇美,厚重,质朴的女中音关牧村吸引了听众,逐渐为广大听众所喜爱。著名音乐指挥家李德伦说:“关牧村的声音如同琴弦镶在大地上的大提琴,由天使的手拨动而发出美妙的旋律,国际上也难找到这种声音。”
关牧村参加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演出;参加过歌剧《屈原》,故事片《最后的悲歌》,艺术片《唐风宋韵》、《美丽的敦煌》等的演出。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武汉、青岛等市举办过个人独唱音乐会;曾多次出版录音带和唱片;有电视艺术片《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个人专辑;多次出访日本、美国、瑞典、丹麦、泰国、新加坡、塞浦路斯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曾获金唱片奖、国际艺术成就奖等。由于这些贡献,她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
尽管关牧村的感情生活不顺利,她却是一个重感情的人。除了对自己的家人外,凡对她有过帮助的人,她都心存感激。施光南去世,她非常难过。她曾有一个施光南的专辑,叫《海蓝色的梦》。她还决心把施光南留下来的歌曲逐一整理、演唱,以此来纪念施光南。常宝华经常帮助她,教育她怎样做人,她也把常宝华看作是恩师。她回天津时,常到自己当工人的工厂看望工友、师傅。她说:“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天津做车工时期。在生活艰难的时候,我仍然得到工人师傅的帮助。”关牧村还是一个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她是中国慈善总会理事,资助过一个村的失学儿童上学。她坚持参加深入基层的慰问演出,还到临终医院看望老人。
关牧村有两句名言:“平常心是道”,“简单生活是福”。仔细琢磨,你会明白为什么她的身上有着惊涛骇浪后的宁静和安详,听完她的歌后,你为什么会沉静下来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