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靠科技创新决战青藏铁路

2005-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记者站在白雪皑皑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车站远望,青藏铁路穿越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多年冻土最发育的地区。青藏铁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穿过多年冻土区550公里。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青藏铁路,面临的是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

直面青藏高原

冻土难题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张鲁新教授告诉记者,青藏铁路建设组织路内外科研、设计单位联合开展冻土攻关,在理论研究、现场试验、勘察设计和科学施工等方面进行艰苦探索,在冻土理论与冻土工程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突破,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

青藏铁路建设者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使冻土工程设计实现了对冻土环境分析由静态转为动态;对冻土保护由被动保温转为主动降温;对冻土治理由单一措施转为多管齐下、综合施治等三大转变。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冻土工程防水设施,体现了中国高原冻土技术的最高水平。

青藏铁路已完工程经过两个以上冻融循环的检验,初步证明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效果良好,冻土路基没有发生大的冻胀融沉病害;建成后的桥梁和隧道处于稳定状态。2004年9月,在兰州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多年冻土工程会议上,中外冻土专家考察了建设中的青藏铁路,认为青藏铁路采取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正确,主要工程措施可靠,能够保证安全稳定。

在建设中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海拔最高、对生态环境影响作用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中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介绍,青藏铁路建设者把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等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用以指导设计、施工和环境管理。

青藏铁路建设者在沱沱河、安多、当雄等海拔4500米以上地段,选择3种不同类型植被区,进行路基边坡植草试验和植被恢复试验均获成功。目前,已完工地段认真做好线路两侧施工场地、营地、便道、取弃土场、砂石料场及邻近区域的地表和景观恢复,使地表面貌和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突破高海拔植被保护难题。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青藏铁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西藏段工程绕避了林周彭波黑颈鹤保护区。对于必须经过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的可可西里、楚玛尔河、索加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区段,尽量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根据沿线野生动物分布习性和迁徙规律,在远离站场的路段设置了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和路基缓坡平交等三种形式的野生动物通道。

在线路经过错那湖畔的地段,青藏铁路建设施工单位在20多公里顺湖路段,用13万条装满沙石的编制袋垒成护堤,有效防止施工污染湖水,确保江河湖泊不受污染;在拉萨河特大桥施工中,施工单位采用了旋挖钻机干法成孔,避免了泥浆流入拉萨河。

在青藏铁路建设现场,记者看到青藏高原铁路两侧已经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画面。青海、西藏两省区环保部门最新监测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建设对河流水质无明显影响,冻土环境未出现明显改变,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沼泽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国人大环资委在对青藏铁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后认为,青藏铁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范例,是依法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